在《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中,作者认为老百姓在面对近代中国巨变时,其实很理智、多元并且实际,人们守旧并不是为了保存传统,更少考虑爱国主义,仅仅只是因为旧的生活方式更舒适,或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如果有实际需要,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旧方式,...
评分 评分 评分中国文化中对家的坚持,即便是刚来上海的贫苦农民,再穷也要搭个滚地龙,真正在大街上乞讨的西方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的人,相比5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3000人。 上海租界的核心地区,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南京路,福州路一带,到1930年代就再也没有建造新的石库门房子和新式里弄。 ...
评分《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下文简称《霓虹灯外》)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史考察的著作。作者在此书中将往常被历史研究所遗忘的“大众”置于历史书写的中心,对城市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并赋予了人力车夫、小市民...
在想:即便笔下仅有生活的血肉,如果写得好,似也有了传布的价值。
评分记者问:“你们为什么不在家乡种田而来这里受罪?”老者回答:“种田?现在种田养不活人!”记者又问:“你们没有从乡下老家带来其他东西?”居民苦笑着:“我们带来的是一张要吃饭的嘴!”
评分在想:即便笔下仅有生活的血肉,如果写得好,似也有了传布的价值。
评分结论似乎有点保守了,对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似乎不太能停在传统这一意义上,比如NHK拍的两版丝绸之路的西安判若两城。卢的陈述挺好但确实太史了,是不是可以重构一遍?就像裴宜理那个让我实在想笑又笑不出来的结论:“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治”...anyway,打一瓶酱油也真的能投射出社会化进程的变化~
评分好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