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逝世于美国。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等。
本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几个“老资格”的老家伙翻译完之后还牛气轰轰地写了个译后记,掷地有声,仰望苍天似的。 黄仁宇用英文写的时候,为了照顾外国人的阅读习惯,除了“石”和“两”,把计量单位都改成了“盎司”。 如果真是负责任的翻译兼老教授,为何不能把一些计量单位再改成中国人熟悉的?—...
评分《明代的漕运》黄仁宇 “导致错误管理的是被扭曲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技术缺陷”――黄仁宇 这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书最后的结论有一段话评论明朝: “他们管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和现实之间的断裂,再不能以技术补救来解决了,根本原因在于他...
评分书中P117页中提到“1522年大学士杨廷和发起一场减少宫廷人员的运动。”1522年在明朝历史上即嘉靖元年,嘉靖就是后来壬寅宫变中险些遭到宫女杀害的皇帝。这里提到的杨廷和减少宫廷人员的运动是依据世宗即位诏书发动的,期间杨廷和因改革受到行刺,未遂。 是年,世宗自立统嗣体...
评分当今国之铁路运输之于明代漕运有太多相似之处,拉动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庞大利益集团,亦是国家负担。明代庞大数量的河工,靠着运河维生,但在漕运萧条后,产生了严重社会隐患,明代政府可以通过循序渐觉的方式使冗余河工转行改业,漕运大小官吏分流他处,即便这样牵涉...
评分1.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不仅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汉族封建王朝,还产生了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虽然明朝初期,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向建立一个一板一眼的呆板机械社会,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呆板机械还是松动了,产生了鲜活的经济社会新事物。 如果没有满族野蛮人横叉一杠子,以明...
黄仁宇的博士论文,主题是明代的漕运,不过开题部分则梳理了运河的历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论文中看,作者主要分为了漕粮运输和其他商品运输,大体看法认为漕运对于明代财政具有积极意义,不过由于运输费用和贪污,使得漕运费用增大,反而成为了帝国财政带来了消极影响。
评分结论。
评分整体比较粗糙,另 翻译一般。元有海运,所以轻运河,明废海运,独用内河漕运。这篇博论接续了全汉昇讲的唐宋帝国与运河的关系,运河用以联结分离的政治、经济重心,支撑了帝国政府的财政,但由于种种限制(沿线地形、沿袭的财政烂摊子、无方法成本意识、对稳定性、展示权威的考虑胜过其他、宦官漕军等的非法竞争),运河并没有如其应该的那样带动全国的发展,往往只是地方规模的交换,运河沿线的发展跟不上南方的整体发展速率。黄仁宇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简单地用漕运量来判断明政府的行政能力或效率,从而错误地认为1)后期漕运的失败是因为早期的政策被破坏,2)王朝统治的崩溃是漕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事实是明漕运制度初创就已是一种既刻板严厉又浪费的财政体系,随后的推行政策负担过重而且不公平;明末漕运量与政府运作能力几乎负相关
评分整体比较粗糙,另 翻译一般。元有海运,所以轻运河,明废海运,独用内河漕运。这篇博论接续了全汉昇讲的唐宋帝国与运河的关系,运河用以联结分离的政治、经济重心,支撑了帝国政府的财政,但由于种种限制(沿线地形、沿袭的财政烂摊子、无方法成本意识、对稳定性、展示权威的考虑胜过其他、宦官漕军等的非法竞争),运河并没有如其应该的那样带动全国的发展,往往只是地方规模的交换,运河沿线的发展跟不上南方的整体发展速率。黄仁宇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简单地用漕运量来判断明政府的行政能力或效率,从而错误地认为1)后期漕运的失败是因为早期的政策被破坏,2)王朝统治的崩溃是漕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事实是明漕运制度初创就已是一种既刻板严厉又浪费的财政体系,随后的推行政策负担过重而且不公平;明末漕运量与政府运作能力几乎负相关
评分有点艰深于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