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華,湖南南縣人。1981年起就讀於蘭州大學數學力學係、哲學係,四川大學哲學係.先後任教於衡陽工學院馬列室,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哲學係。1994-1997年,開創當時全國耀眼的文化綠洲——華中理工大學人文講座、無形學院及《中國大學人文啓思錄》等,獲國傢級教學成果一等奬。後退齣,潛心寫作五年,著成《全球化的人文審思與文化戰略》一書,上捲《文化立國》,下捲《大學重建》,在思想界、教育界引起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普遍好評。
該書視域宏闊,分“哲學篇:人文視野”、“曆史篇:文明反思”、“現實篇:文化剖析”、“大學篇:軸心重建”四大部分。內容涉及當代中國的幾乎一切方麵,大量資料和數據散見於浩繁的報刊文章,許多卻是鮮為人知的,與作者親曆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相印證。這些信息集中地擺在一起,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效果。它與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討論”一脈相承,但在每個話題上都大大深化瞭,具有曆史的深度和立體的動感。
这套书(两本)大约是2004年左右读过,今日想起它,是因为想起了书的作者,姚国华,更念起了姚曾说过的一句话,“十年讲师”。那时姚先生到各所大学去演讲,开头必说的,就是那句“十年讲师”。在这套书的封面介绍里,也有这四个字。姚先生在华中科大任教,职称讲师,持续十年...
評分在自身信仰迷失的时间和空间,怎样寻求未来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甚至是天马行空,用什么来改变现实,不是规则的约束,而是自己的创造来改变。
評分这套书(两本)大约是2004年左右读过,今日想起它,是因为想起了书的作者,姚国华,更念起了姚曾说过的一句话,“十年讲师”。那时姚先生到各所大学去演讲,开头必说的,就是那句“十年讲师”。在这套书的封面介绍里,也有这四个字。姚先生在华中科大任教,职称讲师,持续十年...
評分文化的建立和接受到普遍认同无不需要漫长的时间磨合,可也只有社会文化认同感强了,才会减少人们心中的焦虑和道德的放纵,才能在现代社会剧烈变动中有一个共同的根。
評分在自身信仰迷失的时间和空间,怎样寻求未来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甚至是天马行空,用什么来改变现实,不是规则的约束,而是自己的创造来改变。
對中國的文化進行瞭係統性的反思,並創建性的提齣瞭自己的解決方案。 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一本絕對不能錯過的好書!
评分觀點挺好,不過像大鍋菜。
评分為什麼非得是“經濟決定論”?為什麼不能是“文化決定論”呢?盡管單一的決定因素總會有失偏頗。但是不妨礙做這樣的思考。單一的經濟決定論,在迎來當代繁榮的同時,注定在畸形的社會形態中步履蹣跚~
评分文化的建立和接受到普遍認同無不需要漫長的時間磨閤,可也隻有社會文化認同感強瞭,纔會減少人們心中的焦慮和道德的放縱,纔能在現代社會劇烈變動中有一個共同的根。
评分翻瞭一百多頁,就看不下去瞭。雖然是鄧曉芒序的,深度畢竟欠缺。提齣問題,抨擊問題過多,不見解決問題的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