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尔(1932—)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言语行为》、《词语与意义》、《意向性》、《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和社会》。
本书是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Anyway, the Chinese room is really not a good example. I believe in computationalist account of mind and there will be a computer with mind and soul one day.
评分塞尔的文章流畅而又幽默,但让最让我喜欢的是他对重点的反复唠叨。在他的唠叨下,论证显得更清晰,让人读后难忘。所以,读分析哲学,从塞尔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书的初稿是塞尔于1984年在里斯讲座的演讲,以人与宇宙的关系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如何让心理概念与物理概念相一致...
评分近两年,我个人喜好的分析哲学著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译介进来。其中主要是陈波的努力。斯特劳森的《个体》,蒯因的《词语与对象》,以及马上要出版的安斯康的《意向性》等都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分析哲学-心智哲学著作。而那一代哲学家里(广义上说,我是指罗尔斯那一代有分析...
评分 评分1984年的书,我在30年后的2014年对其进行评论,似乎不太公平。 塞尔因为他在语言哲学上的贡献,被写进了教科书。更因为他的“中文屋”思想实验,被普通公众所知。 他在第一章提到,心灵之与大脑,就像某物的宏观属性和微观属性。但他在这里讲得很模糊,用的比喻是宏观下冰的...
黑得对。
评分居然有标签“科学哲学”....看得越多就越发感觉到除了第一章,每一章都讲得有些不妥,或许这就是新实用主义的特色吧.....人工智能方面,塞尔没解决啥,倒是腹黑起来很有意思。。。
评分好清晰的逻辑。。。感觉minds翻译为心不是很恰当,意向性是关键词汇
评分summary:一方面认为心与脑之间并不存在信息加工的鸿沟;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学和与人有关的“科学”之间竖立起因“意向性”而产生的壁垒。【卫矛我总觉得这中间有哪里不相容啊(PД`q。)·。'゜!!中立病重症患者流下辛酸泪……若前者为真,我以及很多人就都可以休学回家了_(:з」∠)_
评分这本应该是塞尔入门书,但是我最后才看的这本。这本暴露了塞尔绝对是个康德的脑残粉,“原则”和“结论”包括最后高低层次符合问题,基本上套用康德模式,四个“结论”的结构和提法简直就是判断力批判里审美四个契机的套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