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佛教的中國化是因為對「形而上的主體性」有強烈興趣這種“中國式思維”-->即使僧肇試圖厘清玄學化的格義佛教,但據柳田看來仍因“體用”的範疇而引入瞭本體論意義上的“實體”。老莊思想中本體論的‘無’和(印度)佛教中認識論上的‘無’(不是)是兩種意義,但在中國化的過程中産生瞭某種混同-->因為形而上化所以從通俗信仰的禪趣、樂道和神通逐漸變成知識分子的宗教。南北宗禪關於禪定,本覺和本知的爭論;神會的“體用不二”將禪從最初的冥想和神通推嚮「最通俗化的日常宗教」這樣的人文主義立場。[但這種不二是中道還是一元論呢?是一元論吧?]馬祖等之後的禪,完全的日常化,一切皆是佛事。
评分也許一切不是重在比較而是散播和反嚮散播
评分剩下的半個人生,可以改專業瞭。
评分還是叫無的探求好
评分沒有佛教基礎,讀起來真是費勁兒,也吸收不到太多的東西。應該從後記兩個人的對話讀起,反而簡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