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敬东, 1970年1月生。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假若单从字面去理解,我们大体上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其他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自然;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所以,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规定性。2.任何教育都是人的教育,都由人来执行,教育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秘密,在于“已完成的人”与“将完成的人”之间所发生的联系,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在“教”与“学”之间所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而且,教育必是当前发生的,属于实践的范畴。总之,康德的这个说法,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的自然和人的社会构成……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论文需要,精读上篇和下篇最后的教育理论部分,中间部分感觉关联不大,均为跳读。老涂的教育模型还是挺有趣的,学校-社会团结-国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善仍然是最终的追求目的。今天读完,自己似乎能更加理解老涂想要联接起个人与社会的迫切渴望,而且对现代社会有了一点点乐观的想法。
评分敬东的哲学味太浓了
评分渠老师哲学功底强大,参考文献感人。适合作为涂尔干理论的导读,但书中谈及的理论涉及韦伯、马克思、卢梭、洛克、康德、法兰克福学派等等。主题则包括:教育、人性、自由教育、失范、社会团结、法团、道德个人主义、启蒙、集体良知,等等。若说有美中不足,大概是有些长难句不好读通,有时候会有歧义。93页谈“焦虑”与“双重解释”:“普通行动者也是社会理论家,他们的反思性关怀也构成了作为职业社会观察者或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活动和制度。”涂尔干认为,在职业群体的相似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道德生活。(141页)涂尔干面临的“转型问题”:社会分工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提供了可能的制度安排和道德基础,但实际中却无处不是失范与混乱。(165页)这种道德关怀也是涂尔干一生的求索。
评分涂尔干其实只是个幌子,失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
评分逻辑清晰的一本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探讨的“教育”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德国人文主义时期的"bildung"(教化)概念,而这一概念溯源在古罗马,或者说是被罗马化了的晚期希腊,而不是纯正意义上的古希腊,因而同柏拉图之"paideia"有质的区别。paideia分享着古代思想所具有的“自然”视域(此“自然”不同于本书多次引述的康德《论教育》里的人的“自然”),罗马化的教化观其形而上前提乃是历史主义。我认为认清这一分殊很重要,本书在后一种视域中展开论述,逻辑清晰,蛮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