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终于忍受着无聊和厌倦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卷4:所多玛与蛾摩拉》:读到卷4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而普鲁斯特那种深邃宽广的文风也相当熟悉了,竟然成了一种惹人厌烦的、女人气的半死不活的炫耀式写作。况且卷4只能读译林出版社的多人译本【许钧 杨松河译】,翻译质量感觉一般...
评分首先要承认这是读《追忆似水年华》以来阅读体验不那么好的一本。细思这种不适感,主要来源于无休无止沙龙小圈子带来的烦厌,以及叙事者长久''暗中观察''后分析评判里隐隐透出的喜剧味道。 叙事者、阿尔贝蒂娜、夏吕斯男爵、莫雷尔以及颇有地位的维尔迪兰夫人的小圈子(信徒们抱...
评分翻译实在太烂了,本来我还蛮信任许钧先生的,但是他翻的实在太潦草,有的地方干脆是用汉语里的陈词滥调来敷衍,另一位译者更差劲,很多地方似是而非,癞蛤蟆跳水,不通又不通。字里行间能感觉出译者的不耐烦,当然我这本是92年第三次印刷,也许新的版本修订过,好很多也未可知...
评分 评分【2017.10.22~11.3】(503页)从题目即可看出,这一卷是“堕落的书写”。当然,不排除这个标题其实是反用。外表阳刚的夏吕斯男爵不仅是性欲倒错者(gay,且是受),而且是SM爱好者(且是M)。皮鞭的鞭打声回响在偷窥的马塞尔耳畔,读者读来却有一种喜剧效果。本卷最动人心弦的是马塞尔对外婆长达几十页的怀念,文笔悲伤,感人肺腑。这是我在全书中读到的最好的段落,没有之一。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开始了漫长的情感纠葛,也让人看到了法国人在爱情上的大胆和百步九折。全书中最大的、到结尾也没有得到确切解答的罗生门式疑点,在这一卷燃起了火花:阿尔贝蒂娜的同性恋倾向,以及她和女友的性爱。
评分时间在现实和情感的双重轨道上并行不乱,就如在巴尔贝克的房间里回忆外祖母时,尽管外祖母早已去世也仅仅是在经历上刻画下这一事实,这其中多少带着逃避的成分,当故地重游真正意识到那位曾一起同往的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内心的时间才与很久之前的事实吻合上。淹没于Proust的意识流之中放佛可以让时间变慢,让情绪沸腾,即使现实的指针还在毫不妥协的前进,可人放佛进入了一个悬停的世界。如书名暗示的同性之爱,爱情不论性别种族都似解药与毒药,毒即药,药即毒。书中对爱情不断的变奏与重复似乎说明了我们最爱一个人的时刻是意识到即将要永久失去她的那一刻,于是忽略理智下了要与她共渡一生的决心。
评分叙事的重复与变奏,斯万之爱,圣卢与拉谢尔,夏吕斯与夏利,我与阿尔贝蒂娜。
评分这场追忆的马拉松跑到了最艰难的阶段。普鲁斯特用幽默且略带戏谑的喜剧方式展示夏吕斯和阿尔贝蒂娜各自的同性恋情,这不应被指摘为普鲁斯特的不真诚或技法高超的伪装,而是布鲁姆认为的继承自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方法,让作者普鲁斯特和叙述者马塞尔的二元一体形象稍稍站得远一点,好看清被放逐于索多姆与戈摩尔城的流亡者,后者由此代表了人类“失去了天堂”的生存境遇,贝克特认为他们在追求脱离任何不纯洁意志的纯粹主体,在此驱使下狂热爱慕与性嫉妒发生荒唐又崇高的融合,性伪装表现为性嫉妒,普鲁斯特指出后者用以掩盖对不能永生的恐惧(“心怀妒忌的情人反复纠缠于对方背叛行为发生的空间与时间中的每一细节,因为他深恐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空”),想起柏拉图《会饮篇》中提到的,生殖/爱都诞生于人类对永恒永生的渴望,是一种通往不朽的欲望。
评分索多姆与戈摩尔,即旧约中邪恶的男人之城和女人之城,指同性恋,普鲁斯特在对上流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进行了描述与批判。 外祖母的去世令普鲁斯特伤心不已,也暂时疏远了阿尔贝蒂娜,对外祖母的怀念文字真挚感人。 普鲁斯特在爱情上总是多愁善感、优柔寡断,从开始对阿尔贝蒂娜的疑心和敞开心扉,到后来因门第观念想要一刀两断,内心的挣扎和纠缠是剪不断,理还乱。 斯万因病而消瘦的身体令人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