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陈丹青的“守护与送别”——
陈丹青在《守护与送别》中这样写道,“11 月中至12 月下旬,我几度守在木心病榻前,之后,是他的葬礼。谁曾守护亲属挚友走向最后的路,或对人的殒灭的真相,不惊讶,不陌生?但这是我第一次目击垂老的人,病危,衰竭,死。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
▲ 首次发表若干珍贵照片,病榻前陈丹青第一次描绘先生——
○ “木心从不让我画他,这是我第一次描绘先生,也是最后一次。画时,他浑然不知。”
○ 木心晚年诗集《伪所罗门书》手稿本
○ 木心《我纷纷的情欲》手稿本
○ 2005年木心回国探看乌镇为他故园营建的新居,在上海停留期间,与上海作家陈村、孙甘露、王淑瑾、尹庆一等有过愉快的会面,喜滋滋为他们签自己的书。
○ 2010年12月纽约电影人为木心拍摄纪录片期间,他已渐渐习惯面对摄像。
○ 12张珍贵照片。2011-1927的木心。
▲ 首次发表木心先生的《狱中手稿》对话、节录和致读者信
关于木心先生的66页狱中手稿,木心的研究者、翻译者童明教授曾与木心在2000年有过一次对话。此外,木心本人曾从手稿中选出5段摘录。这两份文本的汉语版从未面世,本纪念专号全文发表。
▲ 收录梁文道、陈子善、钟立风、童明、春阳、顾文豪等人文章
▲ 收录木心先生的丧仪文本和乌镇、北京两地追思会长篇实录
▲ 收录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来信选登、章节摘引、最后一课
内容推荐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到,这是一份郑重的纪念,更是一组历史的见证——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与艺术史中,木心先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孤例:他的几乎全部创作生涯,鲜为人知, 直至他79岁那年,他的文学著作始得陆续在他的祖国大陆出版;到他逝世为止,木心著作被阅读的时间,仅仅6年;在他逝世之后,他的有限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才有机会来到他身边,向他致敬,与他告别。可以说,木心先生真正被重视、被尊敬的过程,仅在过去一年,刚刚开始。
因此,本辑的内容并非“温故”,而是一组当下的实录。虽然木心先生是已故的老人,他的创作与思想,却是簇新的遗产。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共分上中下三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贵照片。上辑收入了木心先生的讣告、桐乡告别仪式的悼词、乌镇与北京两地追思会的长篇实录。中下辑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属、挚友、学生,及海内外读者的多篇文章,还有木心从未发表的《狱中手稿》对话和致读者信。
可能有人会质疑今年温故和新周刊消费木心先生。 个人却感谢众有心人。 消费,损害不了木心先生的价值。 我们的时代,高考满分作文虚张声势的空话套话比比皆是。 倘若我们懂得消费这等优雅事物,幸也。 这样的消费,多些无妨。如果我们注定生活在一个消费时代。
评分第一次知道木心,是在雍和宫附近的一个小咖啡馆里。走累了,坐下来,随手找了本书翻翻,正是木心的那篇《月亮出来了》。不知道算小说还是散文,但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就是“惊为天人”。原来文字还可以这么写! 后来又找了他的一些东西来看。我知道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是相...
评分木心纪念专号读完 买来已有一段时间,在断断续续看完文学回忆录之后才开始读 刚开始想,毕竟不是先生写的书,但只要有先生的只字片语,那都是值得通读一遍的,结果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 开始翻看,便每看几页就要落泪 逐字逐句认识了他人眼中的木心,不只是在曾经他的字里行...
评分木心讲文学史,思想独特,言辞犀利,一部巨著,他一句话就能说透。即使你没读过这些书也不知道这些作家,没关系,木心会把这些人老子屈原嵇康纪德蒙田福楼拜一一捉拿厮杀,然后放在当下解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一点不影响你对这些人的感悟。木心的话,不深奥不玄乎不渊学,但没...
评分第一次知道木心,是在雍和宫附近的一个小咖啡馆里。走累了,坐下来,随手找了本书翻翻,正是木心的那篇《月亮出来了》。不知道算小说还是散文,但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就是“惊为天人”。原来文字还可以这么写! 后来又找了他的一些东西来看。我知道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是相...
读木心我总有种隐隐地想要哭泣的冲动
评分今天是先生的誕辰,先生曾說,“虔誠的閱讀是最深沉的紀念”。猶記得那些讀先生文字的時光,一邊哭一邊笑,素未謀面之人竟會給人認真勇敢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木心先生,謝謝您!
评分盈眶。夺眶。不经意时,有了死的恳切。
评分算不上木心的读者,却数次被陈丹青《守护与送别》文中的细节所打动。死而不亡,大抵如是。
评分盈眶。夺眶。不经意时,有了死的恳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