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生于维也纳,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37年移居美国,以教书和咨询为业,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著书三十多种,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三十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纽约时报》称赞他为“当代最有启发性的思想家”,《经济学人》则盛赞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
本書於1939年首度出版,被公認為彼得.杜拉克思想基礎的重要著作。這本書出版後不久,在邱吉爾擔任首相時,就把它列為英國的年輕人必讀的書籍。
書中對於二次大戰後的社會、政治變革做了許多預言,包括希特勒將會屠殺猶太人、史達林和希特勒簽署協定……等等。之後這些預言果然成為事實。杜拉克還試圖探討歐洲極權主義的源起,並追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這些歷史上重要的信仰,對大眾帶來的影響。
不管從政治、歷史或社會的角度看來,本書都可稱得上是難得一見的經典鉅著。由現在的讀者來看,除了可以想見兩次大戰期間的政治社會情勢,也能透過杜拉克具有洞察力的社會性分析,反思如「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這些大家熟悉卻知之甚少的名詞背後的問題。
推薦序──許士軍
推薦序──劉大年
序──一九六九年版
前言
第一章 反法西斯主義的錯覺
第二章 群眾的絕望
第三章 惡魔再現
第四章 基督教會的落敗
第五章 極權主義的神話
第六章 法西斯主義下的非經濟社會
第七章 是神話還是妄想?
第八章 未來情勢:東西對抗?
作者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对欧洲极权主义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一举颠覆了诸多对纳粹和二战的”世俗“反思观点,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作出的任何独断式、单一式解释都是智力上的缺乏或者懒惰。智慧的获取除了个人天赋的作用,也要看博取众家所长。 还有一点...
评分仇恨不是解决绝望的办法,藉由遁入虚无主义来逃避,必将导致偏执的暴政。 所有抵抗法西斯威胁的运动皆徒劳无功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在抵抗什么——无非是自己所捏造的幻觉。 就算没有宣传,也阻挡不了极权主义的蔓延。唯有满足当下的需求,或平息面临的恐惧,宣传才具有...
评分早已从吴伯凡先生那听闻作为管理学大师的彼得•德鲁克,这本他三十岁前写就的社会学著作《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1939年正式出版)着实让我感到惊艳。因为他的涉猎广泛(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等)也因为在当时他就其对极权主义提出了非“主流”的见...
评分比阿伦特更深刻地揭示了纳粹极权主义。这压根不是德国特色,也不是反智反人类的刻意之作,这是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断裂阵痛,是面对旧秩序崩溃后绝望的欧洲人所做的主动探索新世界的尝试之一,是这个动荡期间的一次欧洲历史的海市蜃楼。老先生能这么洞悉人性、洞察世...
最近写小文,重读笔记,想起这本书对纳粹的法西斯言论分析,现在想起来还是相当精辟,虽然不像哲学著作,有些泛泛之谈,但核心明确易懂,非常好读。有机会再把他另一本《企业人的未来》给嗑了
评分一本極好的,修正你許多傳統而錯誤觀念的書。強烈推薦。
评分经济人,政治人,英雄人,兵人。齐泽克《迎接动荡的时代》:葛兰西对当今这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新时代进行了或许最简洁的描述:“旧世界已死,新世界未生。于此明暗交错之际,怪物浮现。”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不就是20世纪的两大怪物吗?一个拼尽全力想要在旧世界中存活下来,另一个则想方设法要跳出去创立一个新世界。那么,在整个社会被生物遗传学控制人口的科技梦想所驱使时,我们现在又在制造怎样的一个怪物呢?从这一悖论中,我们应该得出全部的结论:或许,没有通向新世界的直接道路,至少不是以我们想象到的方式;并且,怪物的出现必然是为了努力加固通向新世界的道路。 http://www.guancha.cn/Western/2012_04_19_74409.shtml
评分两种秩序:平等与集权-平等与自由
评分第三帝国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经济人逻辑下的产物,极权主义则狂飙突进浪漫主义,将经济阶级改造成社会阶级,全民加入一体化,经济人进化知识人。看起来是预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为德提供石油、橡胶、谷物,39年旋即闪击波兰,而后占领巴尔干、拿下乌克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