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是20世紀德國偉大的思想傢馬丁·海德格爾的後期代錶作品之一。它在當代學術界享譽甚高,業已被視為本世紀西方思想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藝術作品的本源》,原為海德格爾在1935年至1936年間所做的幾次演講,當時即激起瞭聽眾的狂熱的興趣——此事後被德國當代解釋學哲學大師伽達默爾描寫為“轟動一時的哲學事件”。書中斯諸篇也各有特色,均為厚重之作。若要瞭解後期海德格爾的思想,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讀的。
后期海德格尔对于诗的阐发,意图是要超越一种形而上学的语言。后期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命名存在者,使存在者其显现之本质。所谓“天雨粟,鬼夜哭”,语言使存在得以澄明,世界于混沌之中得以显现,被遮蔽的黑暗世界得以照进一束天光。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
評分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林中路》先阐释了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他强调存在,也与东方的整体观念合其德。他首先从康德那里出发。2艺术家和作品通过第三方的艺术存在。5自在之物就是世界整体乃至上帝。终极之物,那是死亡和审判。 但当代面临的实际境遇是:24世界之抽离和颓落再也...
評分【按语:《林中路(Holzwege)》是由海德格尔从1935-1946年的6篇文章或讲稿构成。主旨是返回到遮蔽和遗忘已久的存在本身,而这些篇章恰恰是走在返回之途那条人迹罕至的路上的某些记号:存在在艺术中呈现;存在被遗忘,世界沉入作为对象结构的图像;黑格尔曾在“经验”中触摸存...
評分回到古希腊的时代与苏格拉底一块辩论么?算了!我还不想被他骂的狗血淋头,不过我倒是愿意坐在他身边然后听他在探讨哲学,林中路就是如此,哲学如同本身一样的具有更多的是一种优雅与深刻,而不是在大学里的笔挺的西装的讲课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轻快与明亮,与其说是哲学我倒...
評分王德峰教授的《艺术哲学》基本上是中文解释版的《林中路》,回溯康德、黑格尔美学观后,他详细谈了海德格尔美学的认识,一些关键词(如物、形式、质料、存在、存在者、世界、大地、真理),以及最重要的,一种“基于体验存在而非认识存在者以便发现真理的视角。我的概括太过简...
藝術作品的本源
评分“時代久遠矣,而真實自行發生。”
评分林中多歧路,而同歸於對"是之真"(Wahrheit des Seins)的思索.在本書六篇文章(下以㈠~㈥標之)中,相比於㈠㈤對藝術本源與是者整體之牽引的神秘論述,或並行的㈡㈣對是之曆史及其導緻的技術之不妙後果的控訴,私以為最重要的恰是常被忽視的㈢㈥兩篇:前者既展示瞭海氏極高的文本細讀能力,又顯明他乃是德國古典哲學正統的繼承人,黑格爾所謂"絕對之是在我們近旁"正是對某種終極的"在場"(Parusie)的錶述;後者則作為唯一一篇非講稿的論文,將海氏前後期思想在前蘇格拉底哲學下完美串聯:人仍然於此是的展開狀態中成為是的牧人與無的看守,不過"此之是"(Da-sein)的"此"(Da)已悄然變為當前的在場,以及無蔽狀態使其同時關聯著的非在場. 總是一再地,"是隱匿自身,因其自行解蔽而入於是者之中."
评分《藝術作品的本源》3h√ 不要急於解決問題,而應該去認識問題; 不要輕易停止追問,追問乃是思之虔誠。 但是對於人而言,追問可能是一種暴力。 《世界圖像的時代》1.5h√(有點讀得快瞭) 世界之成為圖像,與人在存在者範圍內成為主體,乃是同一個過程。 《黑格爾的經驗概念》 黑格爾原文+海德格爾逐節講解 勸退,未讀 《尼采的話“上帝死瞭”》4.5h√ 虛無主義不是最恐怖的客人,而是偉大的客人! 《詩人何為?》2.5h√ 語言是存在的傢。 《阿那剋西曼德的箴言》2.5h√ 存在之被遺忘狀態乃是存在與存在者之區分的被遺忘狀態。
评分先讀瞭《藝術作品的本源》和《詩人何為》兩篇,不僅所闡發的觀點深有啓發,思考的推進過程也同樣讓人享受。譯筆也好!贊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