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效率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但卡尔指出,当我们每天在翻看手机上的社交平台,阅读那些看似有趣和有深度的文章时,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渐渐丧失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优化、消费最优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浏览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卡尔认为这是一种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伦理。
在由美国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所著的《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及大脑的思考方式。
没看浅薄之前,虽然依稀觉得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了,常常为了某个原因打开网页后就不知不觉点了一个又一个“只瞄一眼就关掉”的网页,接着时间就不知不觉的溜走了。(看到这里,决定以后再看这篇文的盆友你以后真的会看么!) 这本书则从各个角度证实了我那“依稀感觉有点不对...
评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地网虫,作为一个一天离开电脑离开互联网就活不下去的生物来说,这本书的确更发人深省。 随着视线逐渐模糊,随着颈椎不时疼痛,随着右肩日渐耸起,大脑也发出一个警告,需要戒网了。第一次看到浅薄这两个字,振聋发聩。作者用无数实验和事例告诉我们,人...
评分我们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书中提到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实验已经足够证明了,互联网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阅读方式注意力等等,我们不得不面对。就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已经不太容易集中注意力将某一章连续读完,即使读完也没有太深刻的印象...
评分這本書是我這學期的rhetoric課上的用書. 不得不說, 各種中槍. 有了網絡根本沒有耐心靜下來看書, 寧願刷豆瓣看無聊沒意義的直播文也不願意看正真有用的經典著作... 前天讀了第五章,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統計數字, 說是最近人們面對screen(電腦, 電視, 還有smartphone)評價時間是...
评分麦克卢汉曾提出了一个牛逼的思想 “媒介即信息:媒介不仅仅是传播内容的工具,而是超越了自身以及载体。”他断言创造现代世界观的活字印刷,是印刷术决定了知识。而后产生了包括波兹曼等信徒,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针对美国那些看似严肃实在充满娱乐的电视节目,告诫人们...
虽然可预见深度阅读的式微及重归精英阶层,但是读书人将会因此拥有权力和威望,还是沦为有神秘嗜好的古怪人群?全书梳理得比较好,但可惜无甚解决方法可操作,且中间太多资料对我来说极其熟悉,随手翻翻吧。
评分书里最基本的观念是互联网让人变得越来越浅薄了,这本书和很好深度工作那本书正好互相映衬:深度工作的减少,我们的脑子也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平凡。当我们不再翻开一本书深入到其中好几个小时逐步吸收书里的论点,反而让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互联网,我们整个人就会废掉。书里有一段话非常精辟,大意是说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他脑子里的文化、知识等等基因决定的。当不同文化下的人都通过互联网这个大染缸获取浅薄的认知,我们的文化、身份也就丢失了。作者也同意了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与方便,事实上这确实是个伟大的发明。但就是因为太过于方便了,所以人会像染上毒品一样为之上瘾着迷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网络将我们的知识体系分散打的破碎。用网络的人变成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作者劝诫的不是不用它,而是要谨慎地对待,必要的独处
评分清晰晓畅,论断有力。写于7年前移动互联和微信尚未成蓬勃之势的时候,如今看来,普罗大众的注意力和深度阅读思考能力更是加速丧失。互联网作为新的智力工具,正强力重塑人类的大脑,智识阶层对此高度警醒,以后的上等人是会读书的人?细思极恐,唯有能读的时候多读一些书。
评分书内容是挺不错的,只是觉得作者说得好散,有些点在个别章中节有重复,看着有点不爽。“神经可塑性”,这个之前没想过
评分一年以前,老板在一篇顶刊中引用了此书,我大为不解,看完之后大致明白了,中信把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做成了畅销书的样子,删去了参考文献。这本书适合每一位深度豆瓣用户,当然了更适合离开其他app和互联网就活不下去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