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21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27岁时,《彼得·卡门青》一出,佳评如潮,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菲尔德奖,继而是《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荒原狼》《玻璃珠游戏》《流浪者之歌》等一部部不朽之作,饮誉文坛。1936年,获瑞士最高文学奖哥特弗利特·凯勒奖;1946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20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在美国,他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他的“Do your own thing”成为美国整整几代年轻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的德国作家。对黑塞的崇拜还蔓延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故事讲述在一个世纪之前,共鸣回荡在一个世纪后的中国。 主角汉斯是没有自我的。由牧师告诉他,你要努力学习,于是他努力学习;由校长告诉他,你要做最好的,于是他争取第一;由父亲告诉他,你要通过考试,于是他通过了考试。然后他遇到了赫尔曼,赫尔曼说,他不用努力学习,不...
评分没想过经过翻译后,整篇的文字还是那么流畅简洁,富有穿透力,故事中所有对于童年乡村的描写在穿越如许的时空之后仍然能深深触动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 汉斯的故事在一片优美的乡村展开,在经历痛苦的邦试之后,整个假期清闲自得的生活给这个故事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或者说这...
评分看德国的那个时代就像在看中国的这个时代,但是又有所不同…… 纳尔其斯那一本里面的主角释放了自己的灵魂,而在轮下里面的主角却是苦痛的经历,不得不说是和他们遇见的那个男人有关…… 两个主角很像,对母性关怀的向往,对父权压制的痛恨,对童年,自然的热爱,对枷锁的教育...
评分汉斯悄无声息地走了,他离去的时候,一定很不甘心吧。 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头顶众人艳羡的光环,是光鲜亮丽,也是束缚缠身。活在别人眼光下的孩子,哪里会有自己? 去参加邦试,考试结束后,两个小孩对题。汉斯的答案与另一个少年的答案很不相同。汉斯急急忙忙从课本里找到...
评分因为在《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之后才读这本书,至于总是在阅读到关于汉斯和海尔纳的段落时会想起那双生死合契的挚友。 黑塞用文字所及仿佛为自己当年的命运续写了各种可能的版本:热忱地投身学习,最光明的前途即成为纳尔齐斯;逃离束缚寻觅极致的美和自由,便是海尔纳或歌...
出乎意料的好读却值得深思。汉斯所接受的教育大概也是中国孩子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太多纷飞的思想被压制 太多自由的心灵被禁锢。嘿 你看到路边的花开了吗。
评分3.5 或许是这一本的内容相对逊色还是我已经过了向黑塞寻求“指引”的时期,诚然汉斯是可悲的,无论在高等学校中还是在乡村的普通工人之中,都给人一种强烈的错置感,可是死是一个太潦草的解决办法。汉斯一直在痛苦,却不曾思考过他的痛苦,迷惘且逃避,这样一来,这可以解读成一个随波逐流的悲剧
评分可圈可点的。讥讽教育制度,现在国内的教育制度也同样。鞋匠是明白人,赫尔曼是冲破体制的人,汉斯是没有意志的牺牲品。
评分黑塞的一个写作习惯:先写一些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挫折烦恼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主人公的引导者或者互补者,让你产生共鸣饶有兴趣地读下去,然后以这个故事为引子,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哲学思想渗入其中,使得作品精致不失内涵。从天才到俗人让汉斯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没有人关心他过去的努力和荣耀,结局是意外也是必然。
评分出乎意料的好读却值得深思。汉斯所接受的教育大概也是中国孩子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太多纷飞的思想被压制 太多自由的心灵被禁锢。嘿 你看到路边的花开了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