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父母皆为法语教师,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妻子帕特•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入选美国文学艺术学院,成为唯一的一位外国荣誉成员。
巴恩斯也深得法国读者的好感,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2017年荣获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
权力羞辱了我们每一个人,有人流血成为了英雄,有人成为了历史上的懦夫,更多的人没有留下名字。但我们应该清楚,权力也双倍、反复地羞辱了懦夫,权力在官方、在私下,权力无处不在,你永远活在羞辱中。 肖斯塔科维奇访美,因为政治立场的问题,他崇敬的斯特拉文斯基拒绝了这次...
评分借到这本书到读完,不到两小时。我在肯德基读它,在地铁上读它,在老肖自己弹奏的钢琴三重奏中读它。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人生中的三个致命时刻,三个他在内心死去过一次的时刻。 他带着行李箱守在电梯口等待被逮捕的时刻。 他在纽约遭受质询,道德和自尊被凌迟处死的时刻。...
评分原文是今年一月The Noise of Time出版时,Julian Barnes在卫报发的小文章。昨天看到上海书评那篇巴恩斯的访谈特激动,里面引用了一些这篇短文的词句,就顺手翻了一下。水平不高,看个参考。(底下三个注释是我自己加的,觉得这样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本文原文链接: https://w...
评分一本幽深地阐释了权力与艺术的关系的书。主人公兼具强大与懦弱。作者试图揭示权力之下一种更真实更日常的状态,那就是当懦夫,通过与权力当局的部分妥协,换取生活的进行、家人朋友的安全。这个过程并不比当英雄容易,因为自我被一块块分裂,内心反复被自己质问。 试图将英雄与...
评分比米兰昆德拉还差
评分放过老肖吧
评分的确找到了属于这个故事的独特形式,凝练的结构,优美的文章,也的确抓住了肖斯塔科维奇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但读完之后有种强烈的不满足感,英雄与怯懦、历史的乐观和人的悲观这样的题目,好像难以被这种破碎轻巧的后现代叙事结构概括。巴恩斯在访谈里讲自己庆幸生活在久未有动荡的英国,也许可以佐证。
评分关于极权政治、艺术家的命运、谎言与对抗,关于艺术如何被权力绑住了舌头。一部心理戏贯穿始终的“独角”戏,小说技法三颗星,题材四颗星(如果用非虚构来写或许更完美)。如何对抗时间的噪音?——内心的音乐足够真实沉静,就能淹没时间的噪音,转化成历史的低语。
评分算不上巴恩斯最出色的写作,但斯大林时代和当下中国丝丝缕缕的对应互文很有意思。第二部分写得最好,自由、反抗、勇敢和伪君子等等语汇其实都有待辩论。书名译作《时代的噪音》或许更准确,但好像这个名儿被张铁志先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