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维诺克(Michel Winock),法国史学名家,长期担任巴黎政治学院历史学教授,现已荣退。维诺克专攻法兰西共和国历史和知识分子研究,曾在法国第二大日报《世界报》中担任记者,著作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屡次斩获大奖,《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获美第奇奖,《自由的声音》获法兰西学院罗兰·儒弗内尔奖,《法国与犹太人》获蒙田奖,《斯塔尔夫人》获龚古尔传记奖。此外,他还创办了法国知名报刊《历史》,至今也仍常就时事发表言论,是法国知识界不容忽视的声音。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鸿篇巨制
60万字讲述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
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 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均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疑问地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
“我们如今更喜欢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喜欢挖苦19世纪的文学和政治,认为那些浮夸的言辞同当今的审美观格格不入。然而,我们这些忘恩负义的继承者尤其要感激它们留下的遗产——我们还需要自由原则来奠定未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
维诺克是当今法国以著作多,取材广,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著称的史学名家。在这本展现19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非凡历程的书中,他所写的不是一部干巴巴的思想史。在他笔下,这些知识分子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吕一民 浙江大学教授
·
19世纪,“知识分子”一词尚未诞生,但这并未妨碍那些男男女女的活动……《自由的声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时代杰出文人的群像。这本书也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米歇尔·维诺克是一位编年史作家,他的博学令人叹为观止。——《观看》
“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罗兰夫人在1793年11月8日面对断头台发出的呼喊,直至今日仍在回响。大革命使自由“居于人权之首”(饶勒斯语),然而却未能赋予自由一种制度性的基础,未能使自由扎根于习俗之中,最终只能在波拿巴的刀剑那里觅得别的出路。波拿巴以某种方...
评分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887876 法国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
评分“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罗兰夫人在1793年11月8日面对断头台发出的呼喊,直至今日仍在回响。大革命使自由“居于人权之首”(饶勒斯语),然而却未能赋予自由一种制度性的基础,未能使自由扎根于习俗之中,最终只能在波拿巴的刀剑那里觅得别的出路。波拿巴以某种方...
评分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887876 法国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
评分“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罗兰夫人在1793年11月8日面对断头台发出的呼喊,直至今日仍在回响。大革命使自由“居于人权之首”(饶勒斯语),然而却未能赋予自由一种制度性的基础,未能使自由扎根于习俗之中,最终只能在波拿巴的刀剑那里觅得别的出路。波拿巴以某种方...
#十几年前看过。当下能再版实属不易。
评分无论法兰西,还是华夏,我们都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伟大遗产继承者。“人们爬上树梢,站在屋顶和烟囱边。数不胜数的陌生人、沉思者、未戴帽子的人。一名议员说,我们出席的不是葬礼,而是加冕礼。那一天,法国共用去了价值100万法郎的鲜花和花冠,一次感激诗人兼先知的雨果——用自己的理想来鼓舞人心的老人。”
评分按需。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 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评分4.5星。时局之下,很多人想读书来解开自己的困惑,但不知何故,没什么人提到本书。这里谈的是19世纪(确切说是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到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为止)法国知识分子的寻求自由的思想历程,但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当下就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而言,可能19世纪的欧洲是更适合的参照系。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知识分子尽管阶层、立场、观点相去甚远,甚至彼此敌视,但他们都需要自由,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其内涵。全书写法不同于现在许多思想史社会科学化的分析途径,真的是较为传统的“历史”叙事写法,但也因此相当流畅而不乏洞见。
评分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