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出生于法国上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的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包括其关于写作《文化哲学》的宏大计划中的第1卷《文化的衰落和重建》和第2卷《文化和伦理》。此外,《文化哲学》的第3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只留下了手稿,于1999年和2000年由德国贝克出版社(Verlag C.H. Beck)作为遗著出版。《文化哲学》是施韦泽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代表作,其发挥的社会影响也主要基于这部著作。而且,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视角的独特性,《文化哲学》成为20世纪西方一部独创性的伦理学著作、尖锐的文化和社会批判著作、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性著作。因此,研究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一般说来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就可以了。
史怀哲去非洲之前,已经准备好放弃三样东西:管风琴艺术(让人想起了费利佩,病中不忘弹吉他);心爱的学术活动;失去物质方面的独立性。但是,他从失去中得到了更多:得到了一种关于精神状态超然的升华,一种在异域接着传播学术活动的可能性。第三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未能...
评分史怀哲- 文化哲学 1899年,我在柏林柯蒂乌斯家的客厅中获得了写作《文化哲学》的冲动。一天晚上,赫尔曼·格林和别人正在那里讨论那天他们参加过的一次会议。突然,有一个人脱口而出:“简单地说,我们大家都是模仿者!”我现在想不起他是谁了。当时,这句话就像雷电一样击中了...
评分史怀哲去非洲之前,已经准备好放弃三样东西:管风琴艺术(让人想起了费利佩,病中不忘弹吉他);心爱的学术活动;失去物质方面的独立性。但是,他从失去中得到了更多:得到了一种关于精神状态超然的升华,一种在异域接着传播学术活动的可能性。第三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未能...
评分史怀哲- 文化哲学 1899年,我在柏林柯蒂乌斯家的客厅中获得了写作《文化哲学》的冲动。一天晚上,赫尔曼·格林和别人正在那里讨论那天他们参加过的一次会议。突然,有一个人脱口而出:“简单地说,我们大家都是模仿者!”我现在想不起他是谁了。当时,这句话就像雷电一样击中了...
评分最近读施韦泽的两本书,把过去许多年纠结的问题都从记忆深处一一提取出来,从大学期间读米兰昆德拉、卡斯塔尼达并且走向宗教至今,是一段断裂的历史,我飘离在非理性的虚空中,企图通过制定计划来改变无根的状态,或者寻找神秘的寄托,但总是以失望告终。 如果说...
并未读完,除非日后需要引用,否则应该也不会继续阅读了。主题深刻,观点清晰,内容却稍显单薄。 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同期大同小异,其独特意义在于开启了另一种理想道路,只可惜未能完成计划中的政治哲学部分。
评分一个精神长者、神学家,认为进击的巨人只是碎镜光影,责备以为割破指尖的疯语者,对摆正后的重建很乐观。
评分文化即伦理地肯定生命
评分在这个没落的时代,道德仅仅是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批判的声音好好审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来重铸文化人格
评分文化批判--伦理--伦理世界观--文化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