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特·施韋澤,1875年齣生於法國上阿爾薩斯,青年時代多纔多藝,不僅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而且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傢的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傢。38歲時獲醫學博士,取得醫生執照,1913年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於加蓬),在那裏創建瞭自己的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曆盡艱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奬。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在20世紀西方世界,施韋澤是唯一能與甘地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
是施韋澤生前發錶的最重要的哲學——倫理學著作,包括其關於寫作《文化哲學》的宏大計劃中的第1捲《文化的衰落和重建》和第2捲《文化和倫理》。此外,《文化哲學》的第3捲《敬畏生命的世界觀》隻留下瞭手稿,於1999年和2000年由德國貝剋齣版社(Verlag C.H. Beck)作為遺著齣版。《文化哲學》是施韋澤哲學和倫理學研究的代錶作,其發揮的社會影響也主要基於這部著作。而且,由於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視角的獨特性,《文化哲學》成為20世紀西方一部獨創性的倫理學著作、尖銳的文化和社會批判著作、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奠基性著作。因此,研究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一般說來通過閱讀這部著作就可以瞭。
最近读施韦泽的两本书,把过去许多年纠结的问题都从记忆深处一一提取出来,从大学期间读米兰昆德拉、卡斯塔尼达并且走向宗教至今,是一段断裂的历史,我飘离在非理性的虚空中,企图通过制定计划来改变无根的状态,或者寻找神秘的寄托,但总是以失望告终。 如果说...
評分史怀哲去非洲之前,已经准备好放弃三样东西:管风琴艺术(让人想起了费利佩,病中不忘弹吉他);心爱的学术活动;失去物质方面的独立性。但是,他从失去中得到了更多:得到了一种关于精神状态超然的升华,一种在异域接着传播学术活动的可能性。第三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未能...
評分最近读施韦泽的两本书,把过去许多年纠结的问题都从记忆深处一一提取出来,从大学期间读米兰昆德拉、卡斯塔尼达并且走向宗教至今,是一段断裂的历史,我飘离在非理性的虚空中,企图通过制定计划来改变无根的状态,或者寻找神秘的寄托,但总是以失望告终。 如果说...
評分史怀哲去非洲之前,已经准备好放弃三样东西:管风琴艺术(让人想起了费利佩,病中不忘弹吉他);心爱的学术活动;失去物质方面的独立性。但是,他从失去中得到了更多:得到了一种关于精神状态超然的升华,一种在异域接着传播学术活动的可能性。第三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未能...
評分最近读施韦泽的两本书,把过去许多年纠结的问题都从记忆深处一一提取出来,从大学期间读米兰昆德拉、卡斯塔尼达并且走向宗教至今,是一段断裂的历史,我飘离在非理性的虚空中,企图通过制定计划来改变无根的状态,或者寻找神秘的寄托,但总是以失望告终。 如果说...
看到一半。感覺一戰可能對作者衝擊比較大。其論證的話放之後世的現在或許有些過。最喜歡還是第一部分自我介紹。
评分並未讀完,除非日後需要引用,否則應該也不會繼續閱讀瞭。主題深刻,觀點清晰,內容卻稍顯單薄。 對現代性的批判與同期大同小異,其獨特意義在於開啓瞭另一種理想道路,隻可惜未能完成計劃中的政治哲學部分。
评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
评分施韋澤關於文化衰落的論證不那麼令人信服。但有一點近乎是可以斷言的:施韋澤語境下的文化,無形中被等同為倫理。倫理是真正的主體間的關照秩序,而施韋澤崇尚的樂觀主義-倫理型的文化是真正沒落瞭,這一點毋庸置疑。文化的外觀特徵,顯露齣人與人之間和解的難以為繼。由是觀之,施韋澤無比苦惱地感嘆哲學在現代公共話語領域的缺席,其背後蘊含的深意,體現瞭他正統的理性主義哲學衛道士的榮光。歐陸唯理論是他的精神內核。他對自叔本華、尼采以來的生命意誌的倫理不無嘆息。施韋澤的一生不斷地逼近人道主義的範例,堪稱二十世紀人的楷模。他在學術、藝術、信仰、醫學、德行等方麵,創造瞭驚人的成就,讓我窺見現代聖人的一種可能性的樣式。最後病死於非洲大陸的叢林中,無怨無悔。
评分一個精神長者、神學傢,認為進擊的巨人隻是碎鏡光影,責備以為割破指尖的瘋語者,對擺正後的重建很樂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