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而言,与历史人物的“遭遇”是一种宿命。只不过这样的遭遇未必被作为一种程序来认知,也未必被问题化。或许正因为如此,与历史人物的遭遇和如何遭遇历史人物这样的问题,反倒有可能引发某种通常被忽略的讨论。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旧文集,导论写得好,末两章较旧版有些许更新。在我看来,孙歌老师强调视野,对方法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种实践是最值得学习的,当然在语言风格上也非常好(可能正是治学对象的“注我”吧),不会卖弄字眼和理论。虽是略读,仍受敲打。
评分旧文集,导论写得好,末两章较旧版有些许更新。在我看来,孙歌老师强调视野,对方法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种实践是最值得学习的,当然在语言风格上也非常好(可能正是治学对象的“注我”吧),不会卖弄字眼和理论。虽是略读,仍受敲打。
评分终于开始适应日本思想研究用的那套术语了。关于昭和史的争论的梳理正好合了最近在想的历史的书写的问题,不过相关文本和会议记录大多没看过结果也就只是有个印象,唉=。=
评分终于开始适应日本思想研究用的那套术语了。关于昭和史的争论的梳理正好合了最近在想的历史的书写的问题,不过相关文本和会议记录大多没看过结果也就只是有个印象,唉=。=
评分旧文集,导论写得好,末两章较旧版有些许更新。在我看来,孙歌老师强调视野,对方法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种实践是最值得学习的,当然在语言风格上也非常好(可能正是治学对象的“注我”吧),不会卖弄字眼和理论。虽是略读,仍受敲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