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毅史
1970年生于东京都。日本大学艺术学系毕业后进入出版社工作。
1998年进入新文化通信社,担任记者。
2005年升任总编辑。
2009年12月离职,成为自由撰稿人、自由记者。
著有《书店不死》《书店的日子 青春篇》等。
熊韵
日本筑波大学人文科学硕士。日文译者、图书编辑。已出版译作:《在我曾经最美的时候:茨木则子诗集》《德古拉事典》等。
日本知名文化记者石桥毅史遍访日本全国特色书店,探问——
书与书店的现在与未来、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书店员的价值与魅力
“唯有书店才是把书传递下去的中坚力量!”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石桥毅史是日本知名文化记者,曾任日本出版业内知名媒体《新文化》的主编。他长期关注日本出版、书店行业,多年来关心并持续观察书店发展,并以自己扎实的 功底、敏锐的观察写下过大量关于书店的现场报道。本书是以他“书店”为题材的首部作品,辅一出版就备受好评。
※作者以敏锐、感性、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日本的特色书店现状,书店员的工作状态与真实心声。表现了书店员在出版业持续低迷,电子书、网络购书等现象成为常态的现状下,竭尽所能“传递书”的感人场面。使人再度审视纸质书、书店的存在意义,书店员的价值与魅力。
※本书作为日本书店的现场报道,也为国内书店、书店员们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参考。日本的书店、书店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如何努力存活下去?在电子书、有声书的包围下,纸质书不会消失的理由是什么?书店未来该如何塑造自己的独特性,承担为读者“传递书”的角色?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参考与解答。
——————
【内容简介】
在东京,书店逐渐消失,书店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薄弱。书店未来还会存在吗?
在电子书、网络购书成为常态的现实环境下,书店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在小巷、街区乃至山村的书店里,店员、店主以怎样的姿态继续经营着这个事业?
作者遍访日本数个知名特色书店、二手书店,访问书店从业人员的工作心得、人生经历,探究“书”和“书店”应该继续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从根本重新审视“传递书”的职业。
一本探讨“书”与“书店”的现在与未来的非虚构反思之作。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逐渐沉浸于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沉浸于便捷的线上阅读,把书之根本,书之精华都抛掷脑后,更别谈对于书店的认知了。 作古看今,几十年前书店是我们获取咨询,提升自我的不二之地,而如今书店则成了人们拍照打卡摆拍的场所,很多人都忘记了书店存在...
评分原因:应该是在豆瓣上看到友邻读了这本书,刚好在多抓鱼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收了。 收获:每次遇到书店相关的书都会下意识地想看,书店这两个字总会带给我一些憧憬和向往,围绕着书店发生的故事天然带着浪漫气息。不管是查令十字街84号、小岛书店,还是在森崎书店的日子,但是这本...
评分伴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书店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薄弱,并呈现逐渐消失的状态;加之电子书、网络购书成为常态的现实环境下,书店扮演的角色处境又是雪上加霜;在这个日新月异、物欲横流的略显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是否还有人独守内心的安静和独好,一如既往地如何守候经...
评分 评分“迟早都会化作闪耀宇宙的尘埃,飘散于无垠的空中吧”。书店人的天真可爱和那份痴痴的笃定,希望能这样长长久久的延续下去呐。
评分敬业乐业,干一行,爱一行,用心经营。在广州1200书店进门就摆着这本书,去年看到,作为周末打发时间的读物。讲的是快消时代书店的生存智慧吧。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个故事里的老前辈,用心设计如何设计书架,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调整书籍种类——哪一行都有学问啊。
评分越读越喜欢,书中的各位店主有沉稳睿智的,也有热情豁达的,都秉着“把书传递给更多人”的梦想与坚持。其实也是在偷师,期待自己也能开一家小店,营造一小方天地,一个能流连其中的空间……
评分越读越喜欢,书中的各位店主有沉稳睿智的,也有热情豁达的,都秉着“把书传递给更多人”的梦想与坚持。其实也是在偷师,期待自己也能开一家小店,营造一小方天地,一个能流连其中的空间……
评分多为店员,比起《东京本屋》来更偏重实际的书店运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