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 年获选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宅兹中国》《声回响转》《到后台看历史卸妆》等。
八个月时间,一百篇日记,二十五本书,
葛兆光教授“宅兹东京”,
读日本史论著,想中国史问题。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在日本访学时的读书随笔和日常生活中行旅、访友间的记录。不仅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反思,对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感悟,也思考了全球史视角对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影响,等等。此外,书中也有葛兆光先生读史时产生的对历史与现实之间比较的思考,以及对若干重要学术问题的新见解和新启发。
——————————
【编辑推荐】
? 历史学之外对世事和人情的洞察。本书是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兆光先生2020年在日本的读书随笔和日常生活中行旅、访友间的记录。不仅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反思,中日历史研究的比较,全球史视角对现在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等等,也有在疫情期间读史对现实和历史对照之后的思考和对于日本访学行旅中的困惑。思考历史学如何成为一门介入现实的学科
? 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一位知识人面对时代变局的记录和思考。作者既有对日本东洋学传统、全球史和区域史研究在今天中国史研究的延伸和借鉴,也有对东方主义、民族主义等经典命题的反思和批判。
? 借助他者视角,重新观察今天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范式和问题意识。书中记录了作者与许多日本当代历史学者的交往,以及自己对日本汉学著作的阅读和思考过程。比如网野善彦的日本中世史研究,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这些长期对中国学界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本书中对这些学者的引介和对比。
我多年来的习惯,就是但凡读书,必作笔记,这使得我的笔记和别人的日记不同,更像是自己的读书日课。——葛兆光 《十三邀》中许知远与葛兆光老师的对谈,在许多观众眼中是“fengshen的一期”。其中就有谈到他2020年在东京生活交流的内容。 野望的这本《东京札记》,就是葛兆光...
评分野望的这本《东京札记》,就是葛兆光老师在东京八个月的生活、游览、活动和读书的心得。游记写得轻松自然,不忍池,箱根,中禅寺湖,许多知名景点一一再现。 作为专业的历史学者,葛兆光老师具有独到的反思和自我挑战意识。“跳出中国这个框架,学会用对方的眼睛看中国”“从周...
评分 评分 评分二○一九年的最後一天,二○二○年元旦的前一天。 這一天下午,我和妻子從上海虹橋到達東京羽田。作為東京大學國際高等研究所(Tokyo College)的特任教授,我將在這裡,開始八個月的訪問與工作。此前三十年間,到過日本太多次,不是在京都就是在東京,時間或長或短,不過,那...
装帧精美。葛老在对谈和读书中敏感于日本史学界各个领域的学者的“基本预设”:无论是古琉球(村井章介、纸屋敦之),日本的诞生(冈田英弘)还是何为日本(網野善彥),都能轻易的去除、批判类似“自古以来的日本”这样的观念。这是他们自身能接入当前东亚海域史、世界史或欧亚视野的前提。语境的差异导致了葛老总是在提出思想史上的“中国”和近代中国转型中的indentity/认同问题,但相对于近年那些确定了不同基本预设而狂飙突进的或“解构”或“建构”的言说却无奈地将自己置身于左右两难的守势境地。他的习惯性做法则是借助更大视野的反思,为从“中国”出发的言说取得一个平衡。虽然葛老这次的另一大收获是借助尾藤正英、末木文美士等学者思考中日间政治、社会的结构性差异,但也许在这种思考背后未曾言明的,就是当下两国的语境差异吧。
评分非常不错的文史札记,一部适合在早春阅读的岁月留痕,无论是文笔还是装帧,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全书总体而言,是葛老4年前寓居东京的记录,侧重于读书、旅行、会客等。读书方面,更偏好日本史、琉球史、全球史等领域,和中日比较、关键概念(如“认同”)、国家转型等议题。同时,葛老的读书并非不求甚解,而是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并批判了不少史学结论与观念。至于旅行,可能当时受病毒困扰,葛老去的地方不多,但配有他的摄影照片,看的是赏心悦目。会客方面,自然是同日本学界一众大佬的会谈,也留下很多用zoom开会的记录(葛老要是更多谈谈他用高科技开会的心得就好了,毕竟是一个不错的传播学议题)。所以啊,此书不单单是一部札记,也是时人不经意间留下的珍贵史料;更何况,葛老优哉游哉、有忙有闲的生活太让人羡慕了,这才是学术人生呀!
评分第二次读。世界上可能有四类学者:不想读其书,也不想识其人;想读其书,但不愿识其人;想识其人,但不想读其书;既想读其书,亦愿识其人。葛老可能介于后两者之间,且近于第四类。坦率地讲,葛老师的学问,似乎是稍显平淡了的,或按某友的话有些“文胜于质”。但是,贵在真诚,真诚即在学问也在人格。葛老曾讲过他提倡的基于多语言材料的周边看中国研究,他自己是没有时间和语言能力去完成了,只能依靠后来人。我还记得在十三邀里,葛老谈到早年在贵州的生活,他曾用贵州话问过路的军人:“JFJ叔叔,给根烟抽嘛~”,“JFJ叔叔,你那包烟都给我嘛~”。葛老是笑着谈的,但他随后又严肃的讲到,他现在可以面对过去的苦难生活,是他已经过了那道坎,但很多人还没有。我感觉,这里既有对苦难自我消解的乐观精神,也有对迈不过去的人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非常不错的文史札记,一部适合在早春阅读的岁月留痕,无论是文笔还是装帧,都让人感觉很舒服~全书总体而言,是葛老4年前寓居东京的记录,侧重于读书、旅行、会客等。读书方面,更偏好日本史、琉球史、全球史等领域,和中日比较、关键概念(如“认同”)、国家转型等议题。同时,葛老的读书并非不求甚解,而是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并批判了不少史学结论与观念。至于旅行,可能当时受病毒困扰,葛老去的地方不多,但配有他的摄影照片,看的是赏心悦目。会客方面,自然是同日本学界一众大佬的会谈,也留下很多用zoom开会的记录(葛老要是更多谈谈他用高科技开会的心得就好了,毕竟是一个不错的传播学议题)。所以啊,此书不单单是一部札记,也是时人不经意间留下的珍贵史料;更何况,葛老优哉游哉、有忙有闲的生活太让人羡慕了,这才是学术人生呀!
评分葛兆光教授2020年在东京大学做特任教授八个月的读书札记,正值日本疫情期间。他读的书、在日本的游历、活动和游览。平淡真实,让我们可以看见学者真正的样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