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原名冯鍾璞,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一九二八年七月生于北京,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报刊编辑。一九八一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一九八八年退休。一九四○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三生石》、《四季流光》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废墟的召唤》、《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及童话、短诗和译作多种。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在那个特殊的动乱年代,躁狂的年轻人给她头戴纸糊的高帽子,上面大书几字:“冯友兰的女儿”——这个给她无限浸养和荣光的身分——何时何故就成了她的罪名了呢?据宗璞自己回忆,当日回家如果手上有安眠药,肯定就赌气全部服用了。后来转念一想,是冯友兰的女儿有什么罪? 没错...
评分一九八二年冯友兰先生赴美接受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隆重的授予仪式结束后的招待会上,曾数次到中国、《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的英译者,卜德先生,对冯先生以及陪同赴美的宗璞女士说:一九七八年是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那年他两次到北大,都未获准来见冯先生。他确曾写...
评分那些有争议的往事,作为不了解的我,不知道真假,无法判断,只能对这些暂时悬置起来,或许以后时间能告诉我们,或许过不了多久自己能够判断。对于那些真的,感人的历史,读完之后,是一种享受和思考。
评分三天读毕此书,感慨良多,宗璞先生的感情真挚的文章深深打动了我。点点滴滴的亲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让人不禁有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的同情。一个女儿对老父浓浓的亲情我相信会打动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 有人说本书是为亲者讳的回忆标本,对此我不敢苟同。...
评分这本书的初衷,无非是想还历史一个清白,强调在那样的年代,知识分子之独立人格被剥夺, 是人间最大悲剧,借此,宗璞为父亲做个辩解:冯友兰是为时代所裹挟,亦是身不由己。 我倒觉得,全无必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冯老有缺点,有失误,或者被迫不得已,历史都会给他公平...
女儿怀念父亲情真意切
评分女儿不如女婿
评分0
评分干货不多
评分宗璞虽然是文学家,但是似乎对于写回忆录总是缺点感觉,文章写出来总有一种飘忽的感觉。冯友兰作为哲学家,曾经执掌清华大学文学院与西南联大文学院,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除了三松堂自序外,真正好的传记并不多。作为冯先生的爱女,宗璞应该写得更好才对。这部书的稿子,除了溢美之词外,真正让人感觉到历史感的不多,还有更多为冯友兰辩解的文章。也许,对宗璞是有些苛责了。但是作为历史的经历者,应该为历史保存得更多,而不是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