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欧盟大学协会(Erasmus mundus)客座研究员,《看电影》杂志、《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译有《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莱昂内往事》,2006年以“大旗虎皮”的网名创办中文电影百科网站。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迷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电影的热爱、信仰和忠诚,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从“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角度触发,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话语背景进行了清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在第79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年事已高的马丁斯科塞斯终凭借《无间行者》拿到了迟来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功德圆满。五年后的2011年,这位学院派电影大师放弃了擅长的意大利黑帮片题材,选择从儿童的视角给电影写一封情书,《雨果》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影迷。年过古稀的斯科斯赛借此片...
评分在第79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年事已高的马丁斯科塞斯终凭借《无间行者》拿到了迟来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功德圆满。五年后的2011年,这位学院派电影大师放弃了擅长的意大利黑帮片题材,选择从儿童的视角给电影写一封情书,《雨果》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影迷。年过古稀的斯科斯赛借此片...
评分题目起大了。『法国迷影文化史』还差不多。 切入点很特别,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想会不会有点牵强,看完了觉得这些不同领域的人物确实都是因为迷影而联系起来的。 达内的那一章和我的知识面相距甚远,看着费劲。 要不是因为法国人对于理论,思辨,定义的热爱,我也很难想到其他...
评分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可能不会马上读这本书。原因有二。一来,书中所涉及内容和我现在耕耘的一亩三分地所需的给养多少有些距离。论 文到了现在的这个阶段是相当功利,特别希望所看的东西马上能为论文直接所用,似乎已经无力顾及那种潜移默化的美感。二来,我一向对以“文化史”...
评分题目起大了。『法国迷影文化史』还差不多。 切入点很特别,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想会不会有点牵强,看完了觉得这些不同领域的人物确实都是因为迷影而联系起来的。 达内的那一章和我的知识面相距甚远,看着费劲。 要不是因为法国人对于理论,思辨,定义的热爱,我也很难想到其他...
这是一本相当棒的华语作者的电影书。我一直希望能够读到一本演义式的电影史,一本由影迷构建的电影谱系,恰好这本书达到了我的祈愿。它虽不全面,但自成一体,并且十分好读,爱不释手。“迷影”一词,将深深影响中国电影思潮的发展。
评分准确的说更该叫法国迷影文化史,去上海的路途中读完。参照前人的迷影壮举,实践自己的迷影之旅,更是别有意味。很受启发的书,我喜欢这种如宗教般的狂热,并希望永远沉迷其中。
评分偏资料梳理和人物介绍,并不深入,浮光掠影,条理也不明晰,多有重复和絮叨之处,不过依然很棒,以影迷的热情目光,揭示一个新鲜的世界,对迷影入门者来说,堪称梦寐以求之书。
评分我是不相信魔鬼的,希区柯克也不会相信。如果真的存在魔鬼的话,那大概就是姜文本人,集暴戾愚蠢残忍骄傲于一身。就像里维特所批判的那个张开翅膀的镜头,此作者喜欢姜文是道德问题。
评分作为一名工科生,不能忍受类似“有人说...,但我认为...”这样的字句高频出现在一本“史学”书中。。史料素材都很好,就是文笔太差,看得难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