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布鲁姆,1930年出生于纽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1955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早期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曾出版过论布莱克、雪莱、叶芝、斯蒂文斯等英美诗人的专著。除先前提到《影响的焦虑》、《西方正典》之外,他还著有《误读之图》、《卡巴拉犹太神秘哲学与批评》、《诗与隐抑》以及即将出版的新作《耶稣和亚维:神圣之名》(Jesus and Yahweh:The Names Divine)。作为一个批评家,布鲁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后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犹太教的诺斯替主义与喀巴拉主义则是这些批评的主要对象。在美国,布鲁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牌的学者和批评家。他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誉为是“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在女性主义、多元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非洲中心论等各种新潮理论引领风骚之际,哈罗德·布鲁姆逆流而立,力拒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重申智识与审美标准的不可或缺。在本书中,布鲁姆高扬“审美自律性”的主张,一仍其“影响的焦虑”理论,以莎士比亚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并在与莎氏的比照中,考察了从但丁、乔叟、塞万提斯一直到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等的二十多位西方一流作家,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西方正典》为解读数百年来西方伟大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了引导,无疑会激发你重温经典的欲望,但它绝不只是一份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读书目,其中融合了对学识的喜爱和对审美的激情,才华横溢而又雄辩无碍地维护了一种统一连贯的文学文化,在从往后的岁月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拾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了阅读之乐。
这是一本让我愉悦的书。酷似金庸小说的架构,加上并无注释的散文风格。对经典审美标准是否成立?经典会不会消亡的争吵,我已经没什么兴趣。这场对憎恶学派(school of resentment)的战争在理论上基本输了,但萦绕在文字间的一种悲情仍然动人。 我珍惜关于具体作家的感受,一个...
评分美国学者协会曾对40所大学进行抽样调查,测定20世纪学生文学知识的变化。结果显示:如果把1900年定为100分,1914年一次大战前就是99分,1939年二战前则为73分,1964年越战前降至69分,1993年伊拉克战争后只剩了25分。总之这条曲线一个世纪来持续下落,最近的40年更几乎就是自...
评分《世界文化》06年第几期来着,忘了!不好意思! 片段: 当经典失去了在十九世纪时的那份辉煌与强力,而不再成为人们阅读与关注的中心时,固守着精英主义象牙之塔的布鲁姆显得格外孤立。他因为这种孤立而愤怒,并将这一他认为的“恶果”归咎于“憎恨学派”(布鲁姆用这个名称来...
评分这部书的副标题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理应气势恢宏浩浩荡荡,但在莎士比亚,但丁,乔叟与塞万提斯背后,气氛却为悲歌所笼罩。布鲁姆不无悲观地宣布他们那一代学者将是西方经典的最后继承者,要去面对“憎恨学派”的种种责难与意识之争。然而很少有人会再将精力放在...
评分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它与我想象中大不相同。我原来的阅读期待,布鲁姆应该是个保守分子,才提倡阅读经典。而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要人们重新阅读经典(假如有这个附加作用也是个捎带的效果),而是要自己重新解释经典。用布鲁姆得心应手的“影响的焦虑”理论。它不是要重申道德和...
普鲁斯特主要靠抄书,其他的没啥好讲的,yank 2.5 「噢对了sp drinking game
评分轮得到我来打星嘛?[白眼
评分为何读经典?他们都有好的解释。正典之所以为正典,的确非常的“正”,难以与意外的惊喜不期而遇,带来的是沉思和长久的吸纳,卡尔维诺则仿佛予我以熏熏然的醉意,是清晨的一口新鲜空气。卡尔维诺轻盈,布鲁姆凝重。把敬意给布鲁姆,把爱给卡尔维诺。
评分“影响“理论的批评实践,虽然确实可以加深在历史纵向上的认识,也有一些有趣的分析(btw仍然很喜欢他对诗的解读),但是开花爷某些古板狭隘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啊。理解其捍卫审美的纯粹性,但是将文化批评等等一棒子打成小丑的态度实在是。。本书几乎可以概括为”莎士比亚以后文学中的莎士比亚因子“了,有些见解让人无力吐槽,凡是对莎稍有微词都会中枪被说是嫉妒啊,还有点英语文学中心之感。这么选出来的正典,简直就是”在莎士比亚的阴影下“。
评分让我们向一切新左派文艺批评开炮,让他们在帝国主义的刺刀下颤抖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