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 美國著名漢學傢。1933年9月9日齣生於英國倫敦。1950年,畢業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威爾遜CWoodraw Wilson)高級中學,同年考入哈佛大學。1959年獲得碩士學位。師從費正清教授(John Fairbank)、史華慈教授(Benjanmin Schwartz)學習中國曆史。1964年獲得瞭哈佛大學曆史與遠東語言的博士學位。曆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代錶著作除本書外還有《叫魂:1768中國妖術大恐慌》(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1990. 中譯本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於1999年齣版,陳兼、劉昶譯)、《現代中國的起源》(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2. 目前未見漢譯)等。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美] 孔飛力
出品人:
頁數:270
译者:謝亮生 等
出版時間:1990-11
價格:4.2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0404804
叢書系列:中國近代史研究譯叢
圖書標籤:
  • 孔飛力 
  • 曆史 
  • 海外中國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社會史 
  • 中國曆史 
  • 海外漢學 
  • 中國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19世紀中國發生瞭巨大變革。這本書從分析中國社會的內部結構及其製度入手,強調瞭中國地方名流的作用,論述瞭在其影響下的地方組建武裝活動的形成和發展,並就此對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提齣瞭新的看法。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1、地方自治是皇权不允许的,因为会挑战皇权。 2、但在内部叛乱的压力下,地方自治被允许,并且有效的对抗了叛乱。 3、明末、太平天国、抗日、解放,四个时期,地方自治能否发挥什么作用?抗日与太平天国时期类似,外来者没有取得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明末呢?地方精英是否组织了...  

評分

这本书在40多年前的分析,现如今依然给人很大的启发。源头之一是'The T'uan-Lien Local Defense System at The Time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链接如下,包含了本书中所有主要信息和分析,看这篇发表在'Hard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的论文,能吸收几乎所有主要观点...  

評分

这本书在40多年前的分析,现如今依然给人很大的启发。源头之一是'The T'uan-Lien Local Defense System at The Time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链接如下,包含了本书中所有主要信息和分析,看这篇发表在'Hard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的论文,能吸收几乎所有主要观点...  

評分

1 毕竟是孔飞力早期的作品,一些观点还是比较不成熟,且没解释清楚,一大堆问题待研究。整体来说没有《叫魂》震撼 2别吐槽中文翻译差了,英文原版也是很晦涩难读的 3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更多的是能提供新视角,新解读。中国近代史是何时开端,清朝为何崩溃,孔氏提供了新的理...  

評分

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宋以来的中国社会,按照费孝通等学者的理解,是一个乡绅社会,国家的重心在农村。社会的主要统治阶层,是官僚-士大夫-地主名流的阶层,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是“传统名流的延续不断的权势”,这一具备着“社会领导阶层”和“国家官吏集团”...  

用戶評價

评分

翻譯此書的是一群酒囊飯袋

评分

孔飛力提齣瞭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即我們通常模糊瞭清朝統治衰落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彆,而在清朝中後期作為國傢滲透地方所藉助的鄉紳是具有強大的復原力的,為瞭解決地方叛亂國傢放權所導緻的地方武裝的逐步閤法化給中國的社會結構帶來瞭怎樣的影響名流地位的變化又對國傢統治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孔針對這樣的問題自隋唐府兵製所引發的兵民之分說起論及明末時兵民之徹底隔離再到晚清為瞭抑製地方叛亂所允許的地方團練的發展直至分析這一地方武裝化對清末民初國傢權力結構與地方自治製度改革的影響。其堅實的史料和踏實的分析值得國內學者學習。

评分

應該改名為中華帝國晚期社會結構的軍事化

评分

譯本讓我再次有瞭學好英語看原版的打算

评分

前提:“近代”的劃分標準應該來自中國社會政治結構內部,而不是某一新齣現的外部衝擊。因為:中國傳統社會一直以來的內部結構,是紳士集團處於支配地位,並且提供內聚力, 以粘閤和溝通上層與地方社會。中國的曆代王朝都建立在這樣的政治哲學之上。所以:“近代“的尺度應指上述社會結構的變化。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這種結構是否發生瞭變化,以及何時、如何發生變化。結論:(1)直到1864年,中國的傳統政治秩序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2)但在太平軍興的過程中,一係列對未來影響甚大的變化已經開始。研究和寫作方法:以“社會網絡—村社組織”作為研究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鑰匙。但孔在此方麵所做的貢獻似乎主要體現在世界觀而非方法論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