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旭东
出品人:
页数:444
译者:
出版时间:2006-8
价格:42.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1081495
丛书系列:文化理论丛书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张旭东
  • 全球化
  • 政治哲学
  • 文化
  • 思想
  • 思想史
  • 学术
  • 全球化
  • 文化认同
  • 社会变迁
  • 身份建构
  • 跨文化沟通
  • 民族主义
  • 多元文化
  • 全球视野
  • 价值观
  • 社会融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另一门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开设的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为题的系列讲座,对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中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就是在这两种语言和课程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作者简介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在上海受中小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主要中文著、译包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本雅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启迪》(本雅明)、《幻想的秩序:批评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话语》、《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通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等。

目录信息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反思

导论
比较的时代
普通与特殊的辨证法
作为问题意识的文化政治
现代西方普遍性话语的谱系

第一讲 总论: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现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谱系
“主人与奴隶”:从政治哲学到文化政治
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论反思:文化政治与观念史批判的双重视角
政治哲学与文化比较
社会批判、文化研究与文化比较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的介入: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观念史批判与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重读尼采和韦伯
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切关性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观念史批判与政治哲学问题的当代性
课堂问答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利观念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黑格尔哲学里面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 观念的当代语境
课堂问答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卡契的《理性的毁灭》谈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第四讲 尼采(下):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再谈《理性的毁灭》
“神话”与“起源”
“永恒的复归”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起向生活世界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自由的观念
从存在到政治
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政治经济的基本问题
自我肯定
民族国家
历史记忆
政治成熟的民族
课堂问答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韦伯的立场
理性的世界
施米特的挑战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课堂问答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北京大学中文系孑民论坛)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
西方独特性的叙事:重读韦伯《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世界上本没有路”
课堂问答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梳理了一遍德国自康德以来的思潮脉络,从德国在社会巨大变革中的文化迷失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类比中国当代。作者的思路大约是中国作为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非主流文化,如果不甘于在文化上全盘西化,就必须从西方文化的脉络中找出它的问题和危机,来印证西学并不皆优皆对。...  

评分

学术著作的副标题往往比高大上的书名直至本质。本书的副标题《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例。西方中心论是中国学者永远不会绕过去的批判关键词。逻辑就是,西方中心论指导下,西方话语坚信全球化和现代性只有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西方化。因为道路的唯一性,形成全球...

评分

梳理了一遍德国自康德以来的思潮脉络,从德国在社会巨大变革中的文化迷失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类比中国当代。作者的思路大约是中国作为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非主流文化,如果不甘于在文化上全盘西化,就必须从西方文化的脉络中找出它的问题和危机,来印证西学并不皆优皆对。...  

评分

梳理了一遍德国自康德以来的思潮脉络,从德国在社会巨大变革中的文化迷失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类比中国当代。作者的思路大约是中国作为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非主流文化,如果不甘于在文化上全盘西化,就必须从西方文化的脉络中找出它的问题和危机,来印证西学并不皆优皆对。...  

评分

梳理了一遍德国自康德以来的思潮脉络,从德国在社会巨大变革中的文化迷失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类比中国当代。作者的思路大约是中国作为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中的非主流文化,如果不甘于在文化上全盘西化,就必须从西方文化的脉络中找出它的问题和危机,来印证西学并不皆优皆对。...  

用户评价

评分

很有收获,打开了文化政治的视野!

评分

: G112/1244

评分

看了看前言、代序、和导论。挑了最后一讲的一节“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看了下。那个片段太短了,名字倒是挺煽情的。在北大和纽约大学两堂课的整合。思考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identity的问题:关键词是:辩证法、后现代、我们的身份、文化政治。采纳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在梳理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变迁的同时来界定中国文化的身份。难怪去重庆大学兼任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啊。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落实在 个性 上,而个性则是我们而非我的个性,是普遍与特殊的结合。这个方法论使得张旭东直接把中国或中国文化置入到普遍性中来界定。主体部分涉及:康德、黑格尔、尼采、韦伯几个人。因为是课堂笔记整合,较为口语化,不太严谨。

评分

中国第一本对西方的政治哲学研究

评分

中国第一本对西方的政治哲学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