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一般来说,人们谈吃,只谈它们的好吃与不好吃,但是文学名家谈吃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仅是在谈吃,而是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由吃而引发的情感上面,使人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既得到了美食的享受,更有着心灵上的强烈共鸣。这本书便收录了一些关于各地饮食的文章,不仅使我们在视觉上“品尝”到了各地的名吃,同时我们还能看到隐藏在这“吃”的背后的一个个小故事,还收录了关于饮食的风俗习惯的文章,是真正的名家之作。
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非要一口气看完书中讲述的众多美食,估计会感觉“胀气”,少些小情调。 我就是在坐地铁和饭前的间隙读完它的,每当看完一种美食后,合上书开始期待迎接我的晚饭,感觉便妙极了。如同欧阳应霁所说:“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 书中介绍到了各...
评分《五味》的较早的版本,我是读过的,时隔多年以后重读,更有一番况味。在这个版本里,所收录的,不只是吃,还有对人和事的描写,这部分以前读过的不多,所以重点也放在这个部分。 文人而懂吃、会做,有不少,汪曾祺是佼佼者,他是承袭自己的父亲,而汪朗又承袭他,有点“一门...
评分说起来,汪曾祺是我大学时期喜欢的文学界男神。 学中文的人大多都有这个体会,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系大家最鄙夷的,中不中,西不西,偏执一些的会觉得,就一个鲁迅拿得上台面。当时我一个新闻系学生,资质又差,想养养浩然之气,古代文学学不通,西方文学又高大上。那时候肤浅...
评分他的这本书我没看过,但其中的有些文章却是读过的。依稀记得汪老曾在书中提过昂茨鱼。这是江浙一带常见的淡水鱼,初秋清晨若是大雾,该鱼往往浮在水面上换气(气压低,水中的氧气少),轻轻地划船过去,用网兜一捞,没准就能捞到。这种鱼不需要鱼苗,淡水河里多得很。老家通常...
评分人应该读文学作品吗? 大二听一位企业家说,他从来不读文学作品。因为矫情,既无战略上的启发,也没有战术上的指导。我听信了他的话,此后不再碰文学类或虚构类作品。 但我忘了,是文学作品带我走入阅读的殿堂的。 就同一个问题,严歌苓老师说,你可以不读文学作品。但是每...
并不是吃货,我竟然看过这种类型的书。
评分这本书也不错,觉得名家写吃还是很不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在他们笔下,既没有太过华丽,也没有丢失原味……
评分吃喝永远是个美妙的主题。开本较差。
评分吃喝永远是个美妙的主题。开本较差。
评分王蒙“谈吃不恋吃,广用博闻,能上能下,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稀奇古怪,不惧其异;讲究排场,不失其志;以吃会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几可以言吃。吃之为吃之,不吃为不吃,是吃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