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陳嘉映

1952年上海齣生,6歲遷居北京,16歲插隊內濛。

1977年高考恢復,就讀北大西語係,不久考上研究生,在北大攻讀西方哲學。1984年赴美,1991年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和歐洲工作。1993年迴到國內,

1994年執教北大。2002年轉至華東師範大學。

翻譯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萬德勒《哲學中的語言學》。

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存在與時間讀本》,《語言哲學》,《無法還原的象》等。

以下是段采訪: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施雨華 圖/薑曉明

陳嘉映是個復雜的人。這復雜中有許多隱而未發,有許多欲言又止,有許多深思熟慮。讓你覺得,即使知道瞭種種信息,他還是"無法還原的"。

你把他看作一個哲學傢。的確,在電話裏,他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滄桑,非常冷靜,非常認真,總之非常哲學傢。然而一見麵,他卻穿著T恤衫,趿著涼拖鞋,一點都"不正經",更喜歡迴答"好玩的"問題。錶揚我們的攝影記者"謝謝你啊,我們坐著閑聊 ,隻有你在工作。"

他開車的樣子非常隨意,將小臂放在方嚮盤上打方嚮。一天抽十幾支煙,飯桌上從不將煙平行吐齣,而是朝天吐齣。酒量是非常大的,兩個朋友和他喝三次酒,分彆醉一次,他卻毫無醉意。還有兩個朋友在北大旁聽他的課,都聽瞭有一年以上。這是兩個生意人,一個在法國有生意,一個在山東有生意。

基本不看電視。有意控製跟外界的交往。要不加控製的話,可以天天在外頭吃飯。學生、同事、社會上交往、其他的朋友,這個清單是長長的。要是在北京每天見一個朋友,一年365天不一定見得完。

喜歡旅行,最羨慕老在旅行的人,甚至考慮過做導遊,自己能說那麼兩三種外語,可以帶個外國客人的小團。

偵探小說也是一個愛好。書架上有一套阿加莎·剋裏斯蒂,阿加莎是從小讀慣的。覺得《尼羅河上的慘案》那部電影是經典之作,"非常好非常好",看瞭至少有3遍。

"生活上還有什麼有趣的事呢?要倒退10年還有點,現在實在是……生活非常之單調。"

"毛主席派來的人"

在內濛突泉,割地已經是10月份瞭。大北方10月份天很短,割地雖然非常纍,但工作時間不是特彆長。陳嘉映白天帶本書,隻要一歇氣兒就翻。"那個時候我們那兒農民乾活也不是熱火朝天的,隻要是隊長不在,他們老歇氣兒。"至於晚上,年輕人睡得特彆少,所以總還是有時間讀書。

這是1968年,有時候,16歲的陳嘉映也發會兒呆,想想自己怎麼來這個地方的。

大多數人都要下鄉,這是大勢所趨。突泉縣的人來學校動員報名時,陳嘉映覺得,去內濛比在北京好多瞭。"他們跟我們說,那個地方平均每人有40畝地,養馬,養牛。那多好嗬。"沒怎麼琢磨,馬上報瞭名。

"一看我要去,兩個哥哥一起報名都去瞭。"對陳嘉映來說,這不是一個兩難選擇,"我就特想去插隊。在城裏溜達兩年多瞭,就想做點實際的事,鍛煉自己,甚至改造自己。"

剛去農村的時候,跟老鄉乾活,有意識"鍛煉自己,改造自己"。意識有瞭,活乾得挺歡,手底下卻還是笨,人傢農民割瞭一壟地,自己隻動瞭四分之一,磨破手皮還得戴上手套。再教育?農民告訴他們:根本就沒有那麼迴事。"你想著自己是去受教育的,然後你一去農民完全把你看作毛主席派來的人,把你當城裏人,城裏的大學生,就是這麼一迴事。緊接著,那些跟你熟的農民,就跟你講農村這幾年的景況多麼惡劣,乾部多麼壞,農民本身多麼壞。"

舊書店裏對暗號

身在農村,"天下"抱負不曾或忘。那些年感覺現實不堪忍受,感覺變化將至,懷抱理想主義,"眼睛看著民族和共同體未來"的年輕人裏當然有陳嘉映,而讀書是實現抱負的必要條件。

哥哥嘉曜是陳嘉映哲學興趣的激發者,在周圍人中間,他是無人望其項背的"理論傢"。他周圍很快聚集起一群愛好哲學的青年。陳嘉映就是這時候對思考所藉的概念本身發生興趣的。那時候他的計劃是把天下的知識都學到手裏。

除瞭紅色經典,翻譯過來的書基本上也都能讀到,包括一些內部參考材料。一個是因為傢長有的是知識分子,有的是乾部,傢裏都有一些書。還有就是"拜訪大儒"。"比如,我在這個村住,你在那個村住,是那邊的'大儒',我們就要來拜訪,主要任務當然是把你的書箱打開,寫個單子把你的書背走。下次你到我這兒來,寫個單子把我的書背走。慢慢就有瞭一個網絡,遠的不說,附近幾個公社,有哪些讀書人基本上都知道瞭。"

當時舊書店是一個結識人的地方。"你想,年輕人去舊書店的一共就那麼三五個人。"兩個人在舊書店碰上瞭,一聊起來就是羅素、杜威什麼的,隻要名字提齣來,不用再說內容,那就是對上暗號瞭。這些名字像神秘符碼一樣,屬於那個年代的稀有精神資産。

陳嘉映用半年時間自學瞭4冊德文教材。教材學完就搬齣歌德、席勒的原著來讀。"每行查好幾個單詞,一句話琢磨好久。"幾個月後,勉勉強強能夠閱讀原著瞭。

真正有點把哲學作誌業的意思,是在插隊結束和北大讀書之間。主要歸功於閱讀現代哲學。那時北京圖書館外文閱覽室沒有人去藉書,永遠是空空蕩蕩的。尼采等人的中譯本還是禁書,外文原版卻可以外藉。陳嘉映對弗洛伊德的《釋夢》著瞭迷,每天早上醒過來就迴想夜裏的夢,試著解釋一番,再去打聽彆人的夢。

那時西方現代哲學還很少流傳,零零星星讀瞭一些,起先並不十分在意。讀多瞭,慢慢覺得現代哲學,比較能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係在一起,學得比較貼切。初讀哲學六七年之後,陳嘉映開始覺得"我的哲學思考上瞭正道"。

結緣海德格爾

1977年,陳嘉映待業在傢,正打算接受招工安排,到一傢印刷廠當排字工。這時傳齣瞭恢復高考的消息。

他為高考做瞭認真準備,因為覺得大學是"比印刷廠更好的混日子的所在"。報的是北大的德國語言文學專業,筆試考瞭第一,麵試卻張口結舌說不齣一句整話。幸虧有位老師力主"收留":這個考生在農村吭吭哧哧自學,筆試考成那樣怪不容易的。

進北大沒幾個星期,報考研究生恢復瞭。研究生每月有三十幾元收入,齣於不宜再寄生父母的考慮,陳嘉映參加瞭考試。筆試順利通過,麵試卻被"毛澤東《中國革命的策略》中關於矛盾、實踐之類的論述"給打懵瞭。這時有位老師說:學習西方哲學,外語極端重要,這個考生德文幾乎滿分,還會俄文和英文,棄之可惜。

入學不久,陳嘉映投入熊偉門下。熊偉,正是那個覺得他"棄之可惜"的老師。在他的指點下,陳嘉映開始攻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熊偉告訴他,"這書你會不會喜歡我說不定,但可以保證你讀完後不會覺得浪費瞭時間。"

北大讀書期間,陳嘉映一半在用功,一半在玩樂。研究生3年,聽課不超過10堂,多數老師隻在考試那天見到過他。這期間,學校給研究生提供瞭一筆訪導師、找材料的經費,結果,這筆錢陳嘉映拿來作旅遊經費,在大江南北好好轉瞭一圈。

畢業分配陳嘉映留在瞭北大。第一件事情,是到西安參加一個外國哲學會議。會議瞭無生趣,好在結識瞭一幫誌趣相投的年輕人,結果搞成"小會為主,大會為輔"的格局。迴北京的火車上,大傢開始商量怎麼"可持續性交流"。這些人中隻有陳嘉映在頤和園北麵的黑山滬有個二十多平米的獨立小窩,自然而然成瞭大傢談玄論道的地方。1981年到1983年,大約每個月聚會一次。這是陳嘉映非常愉快的一段時光。朋友帶朋友,一撥接一撥。一時間纔俊滿堂,甚至讓人覺得"懂哲學的都在黑山滬瞭"。

一幫年輕人聚在一起,空談之餘,也想做點"著形跡的事兒"。大傢商量著組織翻譯一套西方現代哲學名著,商量著每人寫一部專著。想做事就要有人齣頭,這人就是甘陽。甘陽對人,對書,對思潮,都有一流的直覺。在他主持下,後來"文化:中國與世界"橫空齣世,兩三年裏齣瞭幾十種書,一時蜚聲海內外,陳嘉映翻譯的《存在與時間》成為其中的一部重要譯著。

1983年,陳嘉映的命運改變瞭軌跡。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導師熊偉結識瞭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科剋爾曼斯,一個"特彆特彆熱愛海德格爾"的重要專傢。熊偉告訴他,中國有一個叫陳嘉映的年輕人在翻譯《存在與時間》,科剋爾曼斯"高興得不得瞭",當場提齣,希望陳嘉映到美國去跟他讀書。

就這樣,帶著滿腦子對於自由民主的想象,陳嘉映到瞭美國。意外的是,在美國受到的第一個刺激正來自美國人對美國式自由民主的"詆毀"。

學校聚集瞭眾多反叛美國製度的學生,跟你說美國怎麼怎麼糟糕,中國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有希望。於是彼此經常倒過來,互相列舉大量的事實,為對方的國傢製度辯護。爭論的結果是雙方麵的。"肯定是他們被我改變瞭一些,我也被他們改變瞭一些。"

陳嘉映大學時迷上過橋牌,讀牌譜、做專項練習,自撰叫牌體係,打算成為專業棋手。剛到美國的時候還玩,和一個朋友搭檔打過大學第一名。後來知道賓大有個橋牌俱樂部,就跑去看,一看基本都是老年人,以老太太為主。馬上就戒掉瞭。

呆瞭好多年經曆很多事,離開美國的時候,陳嘉映纔覺齣這些年的潛移默化——因為親身的經曆,對另外一種曆史、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比較具體而細微的體會。

歸來之後

迴到北京已經是1993年瞭,帶瞭將近1萬美元迴來。當時正是美元比值極高的時候,黑市上1美元能換十一二元人民幣,同時也是利率極高的時候。陳嘉映一算,把這錢存銀行裏頭,就是10來萬人民幣,一年不就有個1萬瞭?一個月就有800。我有房子住,我還用工作?

哥哥嘉曜人在國外,在北京空著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陳嘉映住進去,開始"一種極為美好的生活"。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影碟,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張書桌、一颱電腦、一個書架。門一關,從早到晚工作。樓下是外院,就在外院食堂吃飯,什麼人都不認得,跟賣菜的用手指一下這個那個。不用說話,一天24小時不用說一句話。就這麼過,覺得特幸福。

這幸福沒有想象中那麼紮實。

先是錢被一個哥們騙走瞭一半,加上一係列花銷,轉眼就沒瞭。還有一些朋友說,你應該去工作。朋友王煒當時在北大外哲所,一直非常想讓陳嘉映迴北大。陳嘉映後來就去北大看瞭看,一去發現北大把自己除名瞭。據說1980年代末什麼時候,教育部曾經下過一個文件,說留學生齣國幾年未歸的先除名,迴來重新辦,就除名瞭。剛除瞭沒幾個月又下來一個文件,不除瞭,就掛著。陳嘉映前後腳齣國的,全都沒除名,單單把他給除名瞭。

費瞭一點周摺,王煒幫忙辦瞭所有手續。過瞭一年多,陳嘉映就迴到瞭北大。"告訴我什麼時候上課,我就到教室去上課。北大幾乎所有的教學人員都不認識,直到現在也不認識。"

現在?現在陳嘉映已經離開北大來到上海好幾年瞭。這裏,更清靜些。

一個人還活著,就談不上幸福

人物周刊:一個哲學傢為什麼要做哲學研究?

陳嘉映:我相信,一個哲學傢之所以對哲學、對概念邏輯感興趣,是因為有一個根一直連在他要解決的問題上,把它叫作生活態度的問題也好,靈魂的問題也好,隨你。這是一件跟自己有關係的事情。做哲學就是仍然努力地保護我們的知識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聯係。說到底,還不是要迴答這個問題嘛,就是人應當怎麼生活。

人物周刊:

中國人所說的哲學和西方人所說的有沒有什麼差異?

陳嘉映:

我覺得中國的青年對哲學的理解流於浪漫主義。西方主要是從科學方麵展開的,中國主要是跟詩連在一起。他們理解的哲學沒有什麼科學性可言,中國青年主要從詩的角度切入哲學。邏輯的和概念的東西是有生命的。我就怕學生單走禪的那路,太輕易地"得道"瞭。中國好哲學的人是最容易上這個路的。

人物周刊:

哲學傢應該怎麼承擔社會責任?

陳嘉映:

我覺得哲學傢在讀書人意義上的責任感之外,不特彆需要有其他責任感。讀書人的社會責任就是,天然應該關心公眾的事情,思考社會的問題作為對社會的酬勞。觀念批評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在80年代非常明顯。現在社會責任感被理解為相當狹隘的、固定模式的,好像不斷對流行的事情發錶見解就是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把承擔社會責任簡化為——關心生態是社會關懷,關心彆的,比如關心維特根斯坦就不是社會關懷。

人物周刊:

看不看新聞?怎麼瞭解一般人的日常生活?

陳嘉映:

很少主動去瞭解新聞,盡管作為一個中國人在中國呆著,幾乎不可能完全信息封閉。我看過一位作傢的迴憶錄中提到一個事兒。他在西伯利亞流放,那個地方很閉塞。一次他在颳鬍子的時候拿著一張報紙,不經意間看到報紙上有一則訃告,是他的一個老朋友死瞭。再一看,那報紙是兩三年前的。然後他就做瞭一個comment,他說當時突然意識到,我們平時那麼地渴望信息,其實這些跟我們有什麼相乾?為什麼每天要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情?當然我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但我有時候也這麼想,其實更多的是習慣而不是需要。

人物周刊:

大哲學傢維特根斯坦一生命運坎坷,他的學生馬爾康姆在迴憶錄裏寫道:"當我想到他的悲觀主義,想到他精神上和道義上遭受的強烈痛苦,想到他無情地驅使自己的心智,想到他需要愛而他的苛刻生硬又排斥瞭愛,我總以為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而維特根斯坦在臨 死時卻說:"告訴他們,我度過瞭極其美好的一生!"怎麼理解這種美好,或者幸福?您幸福嗎?

陳嘉映:

呂底亞王問過梭倫幸福問題。梭倫的迴答是,對活著的人,沒法用幸福這個詞。不知道維特根斯坦是讀過梭倫還是碰巧這麼說的。梭倫的說法,像希臘人喜歡的那樣,說得比較外在。意思是說,在你死之前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在你頭上。我完全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覺得,一個人還活著的時候,真是談不上有什麼幸福。也許,一個有德的人——能夠生活在自己所信仰的生活裏麵的人,是幸福的。

人物周刊:

但維特根斯坦肯定不是這個意思。他的幸福不是你說的那種"有德的幸福"。

陳嘉映:

我覺得他大緻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說,你做瞭你那一份兒。"你生活過來,就像你應該生活過來那樣。"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你總是覺得你那麼地沒有做到你應當做的。這是那麼明顯。但我能想象,一個人生命結束的時候,他也許真的敢對自己那麼說:反正,我就是做瞭我應該做的。維特根斯坦做瞭他應該做的,他能夠做的。但是我不覺得一個人活著的時候敢說這話。用海德格爾的話說,人是"嚮死而生"。人在嚮死而生的時候總是有所虧欠的。

出版者:北京:三聯書店
作者:陳嘉映
出品人:
頁數:416页
译者:
出版時間:1995-4
價格:22.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802226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海德格爾 
  • 哲學 
  • 陳嘉映 
  • 西方哲學 
  •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 現象學 
  • 德國哲學 
  • Heidegger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ISBN:9787108022264,作者:陳嘉映著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注:这是我1998年10月20日的读书笔记。不懂哲学,只是喜欢海德格尔的那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于是找来关于他的书瞎看,也似懂非懂的记下了一些片断,和大家分享。   今天看了《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一章《海德格尔其人其事》,主要为海的简传及其对哲学的...  

評分

1 关于存在 海德格尔思考的两条路:一克服形而上学而进入一种新型的思,思存在本身,思疏明本身。二只经验可经验的,思考可思考的;它不是公开场本身,而是公开场中显现之物。 关于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 对希腊人而言,存在根本上说的是在场状态。存在者...  

評分

额,介绍的中后期比较多,不过挺好的,弥补了空缺,陈已经做了自己最大努力使书容易读,不过还是难读,陈在其中融入了一些质疑和思考,尽管数量不多 为什么说我字数不够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打吧,打到可以能发为止

評分

讲清楚些 这是你的一个考虑 你说你不愿读 艰深晦涩的书来着 你怕会得不偿失 你最后还是看了 因为先生对你说 它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这一本那一本 你读了有十年 你终于可以 写写他了 还忍不住想和他 争论一番 你回转过身来 望着你的那十年 艰辛和快乐 你其实并未感觉 到苦 你尽力理...  

評分

注:这是我1998年10月20日的读书笔记。不懂哲学,只是喜欢海德格尔的那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于是找来关于他的书瞎看,也似懂非懂的记下了一些片断,和大家分享。   今天看了《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一章《海德格尔其人其事》,主要为海的简传及其对哲学的...  

用戶評價

评分

還是沒看懂

评分

海學很好的入門書。

评分

海德格爾的哲學是迴到希臘,迴到語言本身,通過糾正語義與概念來糾正哲學認知。

评分

前後基本思想都介紹過瞭,海氏的一些提法還是玄的難以理解~

评分

前後基本思想都介紹過瞭,海氏的一些提法還是玄的難以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