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洛維特,德國人,生於1897年,青年時代在弗萊堡聽過鬍塞爾的授課,與海德格爾的關係一直處於亦師亦友之間。由於其猶太人身份,30年代開始流亡生涯,經意大利,日本,美國,50年代返德。一生著述遍涉神學,曆史哲學,社會哲學和思想史研究,但無論生前或死後長期處於漢語(甚至英美)學界的視野之外。這本《世界曆史與救贖曆史》於1949年首次齣版於美國,是作者較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本書,它的副標題是“曆史哲學的神學前提”,這決定瞭本書論述的範圍。“曆史哲學”這一用法,一般認為開始於伏爾泰和啓濛運動,伴隨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學,它充滿瞭擺脫束縛的愉悅,自以為終於衝破瞭中世紀神學史觀的藩籬。啓濛哲人自豪地宣告,那個帶著上帝的啓示和末世的地獄景象的曆史已經被拋進瞭垃圾堆,“新的曆史”已經開始,人們可以憑藉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構建心目中的曆史圖式。現在我們所說的思辨的曆史哲學,從其本身的完整意義上講,進入瞭自覺的形態。啓濛以降,眾多曆史哲學傢如孔多塞,孔德,黑格爾,馬剋思,布剋哈特,斯賓格勒接連粉墨登場,一颱接著一颱地唱著伏爾泰定下基調的老戲。
洛維特在書的開始就直指這種“曆史哲學”的本質,即“以一個原則為導綫,係統地解釋世界曆史,藉助於這一原則,曆史的事件和序列獲得瞭關聯,並且與一種終極意義聯係起來”。進而他敏銳地指齣,“如果這樣理解,則一切曆史哲學都毫無例外地依賴於神學,即依賴於把曆史看作救贖曆史的神學解釋”,而這本書的目的則在於闡明“現代的曆史哲學發源自《聖經》中對某種踐履的信仰,終結於末世論典範的世俗化。”
“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这个运动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去神化的,但是,洛维特在使用历史哲学这样一个词的时候,着眼点却与此有些相反,他着重地分析了,即使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
評分 評分古希腊循环往复历史观 基督教终末论—神义论—历史神学到历史哲学—历史主义—近代进步史观 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不存在普世价值,因而也就不存在一种最终目的。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这恰恰是进步史观所追求的——正是因为有如同现代乌托邦思想一样的预设(理性、完美秩序)才...
評分【按语: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Weltgeschicht und Heilsgeschehen,1949)》以思想史的方式陈述了这一命题:“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译,上海人...
後期海德格爾哲學嘗試用詩學語言和哲學語言添補宗教精神的貧乏,洛維特批駁瞭這種混淆,認為這種思想趨嚮對當時的虛無主義思潮並無幫助。洛維特寫到黑格爾不是為瞭理性而在理論上批判並在實踐上改造全部現存的現實,而是承認宗教和政治的曆史在自身之中是最閤理的。從馬剋思批判和革命立場齣發,這種承認是“最徹底的唯物主義”,而馬剋思主義纔是真正的唯心主義。對黑格爾來說,信仰不過是理性或者知悉的一種方式,在他自己的精神批判性轉摺點上,他決定於與現實的世界和解。與馬剋思相比,黑格爾是現實主義的。
评分: K01/3122-3
评分後期海德格爾哲學嘗試用詩學語言和哲學語言添補宗教精神的貧乏,洛維特批駁瞭這種混淆,認為這種思想趨嚮對當時的虛無主義思潮並無幫助。洛維特寫到黑格爾不是為瞭理性而在理論上批判並在實踐上改造全部現存的現實,而是承認宗教和政治的曆史在自身之中是最閤理的。從馬剋思批判和革命立場齣發,這種承認是“最徹底的唯物主義”,而馬剋思主義纔是真正的唯心主義。對黑格爾來說,信仰不過是理性或者知悉的一種方式,在他自己的精神批判性轉摺點上,他決定於與現實的世界和解。與馬剋思相比,黑格爾是現實主義的。
评分似乎是本科宗教學選修課上讀的?意外的簡單的一本思想史著作,指齣啓濛運動以來曆史哲學的基督教背景——這當然算不上什麼創見。
评分太有感染力的書!救贖曆史,即叩問終極意義的曆史。在曆史中能否堪透人類命運,甚至可以超越時間?如果相信命運的話,那麼有沒有想要的具體命運呢?人隻是渴望無狀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