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勒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1864年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次年放弃神学,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古典语文学,深受导师里奇尔赏识。在此期间,喜欢上叔本华哲学,结识瓦格纳,二者对其思想皆产生巨大影响,日后又成为他主要的批判对象。1869年,大学刚毕业,即受聘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但其志向在哲学。1872年初,出版《悲剧的诞生》 ,奠定了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巴塞尔时期还出版了《不合时宜的考察》 、 《人性的,太人性的》 。1879年,因健康恶化提前退休,此后辗转于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南部,在飘泊中写了大部分著作,包括《朝霞》 、《快乐的科学》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善恶的彼岸》 、 《道德的谱系》 、 《偶像的黄昏》 、 《反基督徒》 、 《看哪这人》等。1889年初,精神失常,直至去世。
尼采在本书中批判了当时德国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外延的倾向,大学和文科中学大规模扩招,模糊了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使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种是缩小教育内涵的倾向,削弱人文教育,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和国家利益的工具。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悟性、艺术直觉和古典人文修养,为天才的诞生和文化的创造培育适宜的土壤。
【思想家说过什么之一】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 在140多年前(1872年),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写了一本著作(在巴塞尔大学做的五次公开演讲后来集结成册),叫《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但是这本小册子在尼采生前从未出版,甚至并未完成,周国平先生在1996年将其翻...
评分倘若想感受尼采的天才或许不需要读太多他的书,就本书的结构与内容而言就已经是独特、新颖且尖锐的了。这本书是尼采未能完成的著作,它是尼采关于德国教育现状所做的五次公开演讲的集合。尽管是演讲,却是不同的。演讲的内容中有恰似故事的情节设计,从另类大学生、青年教师与...
评分 评分 评分尼采深刻提出了当时他那个时代生计机构与教育机构的对立,现在在我们的国家看来也是非常有远见的,按照尼采的标准,可以说我们不存在真正的教育机构。人们受教育也是为了未来天才的出现提供适宜天才成长的土壤,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变成天才,因为天才总是凤毛麟角,极其稀少的...
“倘若你们的向导是盲人却仍以明目人自荐,谁能引你们到达教育的故乡呢!倘若本来应该教你们说话,却纵容你们自己结结巴巴,本来应该领你们在艺术品面前入神静思,却纵容你们自己作审美想象,本来应该迫使你们倾听伟大的思想家,却纵容你们自己作哲学思考,你们中谁能对艺术的神圣严肃产生真正的感觉呢!所有这些方法只能是你们永远远离古代,成为眼前生活的奴仆。”
评分年轻时候的演讲集,可爱的模仿了一把苏格拉底过过瘾。虽然比起已发表的那些著作要略显稚嫩,但还是有他个人极强的风格,鞭辟入里,真诚热烈,不管现实多么背弃教育的初衷,他也仍感到希望。尼采绝非一个简单推崇精英教育的人,在他看来时代教育败坏了健康民族的活力,使得天才在这片土壤上也不可能诞生了。
评分在飞机上看的,要再看一遍
评分自我教育的未来。。
评分尼采唯一专论教育著作,前期作品,生前未出版。尼采极力抵制现代教育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教育的普及化,导致过多的无质量的教育,一种是国家主义教育,导致人被安排到为国家服务的轨道。真正的教育是为了呼唤和成就天才,真正的教育区分于为了生计的培训。尼采的教育思想与后世施特劳斯学派很相似,精英主义,又很不同于英国绅士教育的那种精英主义。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尼采这篇似乎有意模仿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采用对话的风格,安排哲学家与青年人的对话,而且里面也有空间和时间的要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