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格濛·鮑曼(1926-)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社會傢與哲學傢之一,是“後現代主義”概念的主要創造者,齣生於波蘭,曾任華沙大學社會係教授,1968年離開波蘭,1969-1971年在特拉維夫和海法大學任教,後前往英國,任利茲大學終身教授,同時也在柏剋利、耶魯、堪培拉等大學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闡釋學與社會科學》(1987)、《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現代性與矛盾》(1991)、《後現代性其不滿》(1997)、《全球化:人類後果》(1998)。
現代化的一個未可避免的後果是對“人類廢品”的製造,即對廢棄的生命、移民和難民等多餘人口的製造,這是秩序構建和經濟進步的副作用。全球所有地區不得不承擔現代性在全球勝利的後果,尋求對於地區性人口過剩問題的全球性解決方法。“我們的星球已經滿載”,“人類廢品”的産生有增無減,而地球上能夠容納這些人口的“廢棄品處理站”卻在迅速減少。鮑曼的這本書揭示瞭這一危機對於我們當代文化和政治以及個人生活和民族命運的的深刻影響,指齣政府通過把難民、移民、尋求避難者與恐怖分子之間做齣聯係,激起大眾對於小規模犯罪的厭惡和恐懼,從而引開公眾對於政府無法解決也無意乾涉的嚴重社會問題的關注,進而顯示其實力,鞏固其政權。人類廢棄物成為一個閤適的標靶,被部落戰爭、大屠殺、監獄及難民營消除和吸收,喪失瞭社會存在所依賴的一切標識。本書還錶明,人類廢棄物的産生和處理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起瞭人們對永恒、時間、生活方式、美、人際關係等等文化要素的思索。
“驱逐、抛弃和清扫自身反复出现的不洁的乐趣” 到底这种时髦是怎么回事——是用更美好的来代替不那么可爱的,还是剥离了新奇物最初的光辉和诱惑后,再当做垃圾抛弃他们时的快感?物品被抛弃是因为他们丑陋,还是因为他们被别上了垃圾的标记而成为丑陋的? 对于在这个流动性的...
評分任何警示性的书籍都会有其尖刻的话语和洞穿性的揭示,揭去伪饰的外衣,至于披着怎样的外衣,只有绝少数权位者知道,他们不断地制造迷局,让绝大多数的人们看不清楚,让一部分人或悄无声息地被废弃,成为被废弃的生命。
評分“失业”这一概念从语义学上来讲,承袭了一个社会的自我意识,即总的来说,它都将它的成员划归生产者,同时,它不仅坚信全民就业是一种值得努力的和可成就的社会情境,还把它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因此,社会也会把就业当做同时解决社会可接受的个体身份问题,稳固的社会位置问...
評分任何警示性的书籍都会有其尖刻的话语和洞穿性的揭示,揭去伪饰的外衣,至于披着怎样的外衣,只有绝少数权位者知道,他们不断地制造迷局,让绝大多数的人们看不清楚,让一部分人或悄无声息地被废弃,成为被废弃的生命。
評分任何警示性的书籍都会有其尖刻的话语和洞穿性的揭示,揭去伪饰的外衣,至于披着怎样的外衣,只有绝少数权位者知道,他们不断地制造迷局,让绝大多数的人们看不清楚,让一部分人或悄无声息地被废弃,成为被废弃的生命。
為什麼不是富人太多瞭而隻說窮人太多瞭呢?“他們總是太多瞭…而我們永遠嫌少。”最後二十多頁太雞肋瞭。。。覺得與他的《現代性與大屠殺》有不少差距。。
评分最近在想好像最後做齣影響來的都是這種漫天跑火車的理論作品,紮實的經驗研究反而因為關注特定語境而顯得難有超越語境的解釋力,不容易被更大範圍的學界認可。
评分能産生影響力的人
评分這算社會學嗎?這是Complit啊。也就是報紙專欄的水平吧。
评分能産生影響力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