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
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
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同时,格莱泽以具体的城市为例,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阐述。
最后,格莱泽采用报告文学的独特形式,依次巡礼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在令读者领略城市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书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但读来绝不会让人感觉晦涩无趣,格莱泽简洁有力、机智大胆的论述与一定会让读者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陶布曼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顿研究所负责人、曼哈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特约编辑。格莱泽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种族隔离、肥胖、犯罪、创新等课题,并为《纽约时报》的博客Economix撰写过大量有关此类主题的文章。
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城市? 格莱泽的评判标准是高生产效率、低碳排放的城市。 而要做到这一点,格莱泽用数据说:一个人口密度高、摩天大楼多的城市更加成功。 说实在,密密麻麻的人群和如春笋般的钢铁丛林更容易带来压抑。格莱泽本人也住在郊区。但是格莱泽却用数据论证城市似乎...
评分世界上最美的一本关于城市的书是一本描述不存在的城市的书,那就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只有卡尔维诺的这些城市才是彻底的低碳、环保而又美仑美奂,但现实中的城市并不是这样,城市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的坏处,贫穷、犯罪、环境污染也许就...
评分所谓“逆城市化运动”,兴起于“二战”结束之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以底特律为例,1950年人口接近185万人,如今只剩下71万,纽约1950年时人口为789万多,1990年时降至732万,费城1950年时人口超过200万,如今只剩下152万多。 随着交通日益发达,郊区硬件设置的提升...
评分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早在2005年,城市人口就已达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城市中生活了。这个历史大趋势自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在阅读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的新作《城市的胜利》的过程中,我依然感到了那种展望未来...
评分读完好久,补记一下。 最近召集了几次名为“N城记”的主题沙龙,邀请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中生活过的朋友畅聊现实中的、已经消失的和不存在的城市,场面之热烈超乎想象。沙龙的方案是这样写的:“城市是看不见实体的罩子,我们中的大多数把整个人生都放进去,却不了解它的材质和...
读不下去 。。。。我只看到了经济学家的狂妄和无知 很多观点很愚蠢 作者以为减少碳排放就是保护环境 城市有很多优势不容否认 大多数人也向往城市 但城市没有胜利 城市不汲取周边的能量 城市根本没法生存 如果末次太阳风暴将人类电力设施全部破坏掉 那么 城市瞬间就会变成地狱!另外 城市里的人对土地和自然缺乏认识 城市的绿地大多数只是点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生态功能 我更向往城乡结合的地方
评分内容很详实,但是学术性和历史性比较强,结构比较混乱,在读者亲切感和讲故事技术上不如《落脚城市》。翻译也没有弥补这个缺憾反而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给读者人为制造理解困难的问题,如果重要概念提供英文原文参考的话会好很多。
评分对城市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读来觉得很浅薄,可能是因为我事先已经读过《落脚城市》、《布满贫民窟的星球》以及大部分简·雅可布斯等论述城市的作品的关系。而且四分之一都是引文和参考书目。
评分另一个角度吧。城市是为人而生的。其实更应该加上城市是为人快乐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生的吧。 要城市,但不要平面扩张的城市,要发展,但是要以人为本的发展~~换4年前的我看这本书肯定生气。另外的感受是,最近在村里呆得实在是闷得慌啊只能看书,我要到城市里去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