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批判哲学的批判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泽厚 作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2007-10 出版日期
464 页数
46.00元 价格
精装
李泽厚集 丛书系列
9787108026002 图书编码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哲学  李泽厚  康德  康德研究  西方哲学  美学  哲學  中国   


喜欢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的读者还喜欢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下载 2024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下载 2024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用户评价

评分

逻辑形式 理智顺序

评分

灌输的意识形态不论,把康德讲得还是挺清楚了

评分

2014年5月23日标的想读。从后往前说吧。三、判断力批判:第三批判是李泽厚的罩门,现在看来已无甚可取,邓晓芒在《冥河的摆渡者》中针对第413页以自然美衔接主观审美判断和客观目的论判断的说法做出了修正,认为康德的中介当为艺术美;二、实践理性批判:至今仍有很厚重的阅读价值,考虑到邓晓芒时而眼瞎且未能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肆心,我认为李泽厚论普遍的立法形式、人是目的、意志自律及其后世发展都值得参考,这真是李泽厚在奠基自己的中国伦理学,不容小觑;一、纯粹理性批判:上世纪八十年代康德研究的最高成果,本书之大头,已有阿利森先验观念论的最初气象,可谓创业,而且李泽厚本人也自认不是康德专家,他这本书实在是填补了八十年代康德研究的空白,至今仍具体极为丰富的入思价值,本人至少发现邓直接用李之观点不下三处。

评分

他與當政者的不和諧僅僅是政治的,而非思想的、學術的,我們甚至覺得這裡面有一種喜劇的因素。(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249頁)

评分

李的康德理解算是通透(这个很重要),但很多论述必须说已过于老旧。李在哲学上的慧根和远见,着实一流。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著者简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当中了。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精髓既解构又重建的工作。培育人性感情、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乃《论语今读》的重点。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图书目录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在线电子书下载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图书描述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1.“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文体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么其内容却反映了整个时代。

2.康德的政治态度:主张共和政体,要求“笔的自由”,反对暴力革命。

3.康德与前康德哲学的关系。牛顿(科学)与卢梭(民主) 是影响康德最大的两个人。

4.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学论著具有哲学家的特征:重视方法论、整体观点和理论概括。《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等著作。

5.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康德。苦恼和纠缠于科学与宗教、形而上学关系等问题,经验论的倾向。《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等著作。由自然科学的一般探讨日益转向哲学基本理论。

6.“二律背反”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从就职《论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与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学说,而且也是建设理论。要研究入的主体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构亦即人性能力问题。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9.《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形式结构。它的术语、用词的多义性与思想内在矛盾有关。“凑合说”和“一贯论”都是片面的。

10.所谓“批判哲学”的含义: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把研究人的认识形式作为中心,提出入的认识有界限范围以区分科学与宗教。

11.作为“批判哲学”主题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其实际含义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论的回答。

12.所谓普遍必然与一定社会、时代的实践水平有关。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社会性”(亦可称“人类客观性”) 的表现。应从社会实践、工艺科技水平而不仅从感知经验或语言来研究认识的本质和发展。

13.“分析”与“综合”的划分。“综合”在康德哲学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综合”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于它的根源与实践活动有关。

15.罗素等人把数学归结为分析是不对的。为康德所凸出的数学的本质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数学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动的内化。哥德尔。皮阿惹。

16.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认识能动性和作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结构。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17.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体具有的感性直观形式与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结合,形成感性经验。

18.康德反对莱布尼兹和牛顿的时空观,认为时、空不是客观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几个时、空“阐明”。

19.康德所谓时、空的“经验实在性”:时、空与声、色、香、味、暖不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具有经验中的客观性。

20.康德所谓时、空的“先验观念性”:时、空与变化、运动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质形态,而是主体的先验感性形式。

21.罗素对康德时、空观的批驳,认为时、空与声、色并无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莱。

22.工艺在社会实践中的决定意义。从洛克区分 第一、 第二性质到康德提出时、空的普遍必然,实际都受工艺科技的时代水平的制约。

23.实践、数学、时空与社会(巫术礼仪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欧几何并不推翻数学与感性时、空在根源上的联系。

“内化”与“积淀”。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24.康德的“先验逻辑”的 第一部分:“先验分析论”。知性与感性结合才形成认识,但知性与感性是平行独立的两种能力。

25.由判断得来的“知性纯粹概念”即十二范畴,三三排列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四组。这是由形式逻辑过渡到认识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开黑格尔逻辑学的先声。

26.康德与黑格尔着重点的不同:黑格尔重视逻辑范畴如何能与历史相一致,使历史从属于逻辑;康德注意知性范畴如何能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结合。康德提出“先验构架”作为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桥梁。

27.“知性先验原理”是范畴的具体展开,这个部分实际是康德认识论的主要部分。

28.“量”的范畴:“直观的公理”,认为任何认识对象均应有可计算的数量。对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数学有普遍适用性。

29.“质”的范畴:“知觉的预定”,实际肯定外界物质是知觉的前提。提出质量相结合的“度”。

30.“关系”范畴之一:“实体”。在唯心主义的先验形式里,肯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永恒性。

31.“关系”范畴之二:“因果”。最重要的范畴:“凡事总有原因”是一切认识和科学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验”前提。

32.“关系”范畴之三:“交互”。空间关系对认识的意义。

33.“经验思维三准则”,强调现实的可能、实在与必然不同于逻辑的可能、实在与必然。前者必须有感性经验作依据,后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面强调作为认识,知性不能离开感性;另一面又强调先验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义地高扬了理性认识。

35.现代自然科学使理性认识问题异常突出。因果是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哲学问题。爱因斯坦。理论假说对观察的优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问题,指出“单凭经验性的观察决不能证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实验中、劳动中”。

37.人类实践活动以原始工艺(制造工具)为始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人类劳动打破了动物生活活动的狭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对现实世界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多样的因果联系,这才是因果观念和范畴的原始基础。构架、理想模型对认识有重大作用。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38.“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认识论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问题,其实质是集中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

39.“主观演绎”充满了心理学的内容,认为主体意识中必须有一种主动的统一性,才能综合感性,由想象而概念。‘‘自觉注意”(对自身操作活动的注意)应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征。

40.“客观演绎”的哲学内容。康德区分“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认识的客观性不来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识的能动性,这是与经验论的重大区别。

41.“先验自我意识”(“先验统觉”)指的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形式。它不能独立存在,只存在于经验意识之中,但它建立起 “对象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灵”实体,强调“我思”(“自我意识”)只是认识形式和功能,而非实体或存在。

43.经由费希特,黑格尔将“自我意识”实体化。客观性与对象化由认识中的同一(康德)变而为现实中的同一(黑格尔),思维、范畴不再只是主体认识的规定,而成了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能动性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创造世界。

44.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改造世界的伟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识、思维,首先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

45.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现实性的优点,认识的能动性根源于实践的能动性。工艺史、认识论与主客体的区分。

46.旧唯物主义从个体感知的现实性出发,康德、黑格尔从人类意识的普遍性出发,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47.“先验逻辑”的 第二部分:“先验辩证论”。“分析论”说明认识如何可能,“辩证论”说明谬误如何产生.指出上帝、灵魂不是认识对象。

48.“理念”作为理性概念,并不能适用于感性经验,它不具有客观效用,只与入主观上追求无条件的“总体”有关。

49.人的认识追求无条件、超经验的总体,产生“先验幻相”,此即辩证法。这是思维进程所必然要发生的越出经验的结果。

50.充分暴露这种辩证法的四个“二律背反”:时、空有限又无限,物体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

5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出它们不是主观幻相,而是客观存在,要在总体行程中予以展开和扬弃。

52.总体、系统结构、否定之否定在辩证法中的地位。总体把握的辩证方法优于片断经验的实证方法。辩证法是历史的:在过程中展开。反对预成论,重视偶然性。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53.“物自体”有三层含义,作为感性来源的含义是其唯物主义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于巴克莱。

54.“本体”一词的“消极含义”,“物自体”在认识论上的第二层含义。洛克、霍尔巴赫均有实体不可知的思想。

55.所谓“先验对象”:必须肯定一个不能具体确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为认识在对象方面的前提条件。

56.“先验对象”与“先验自我”:两个遥相对应的X。

57.康德之后,唯心主义总是用“自我”吞并对象,意识吞并存在,或用“想象”来解决“物自体”问题。

58.恩格斯一再指出实践、工业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本书强调,认识如何可能应从人类如何可能来解答。

59.“物自体”作为理性理念:“本体”一词的“积极含义”,具有引导认识、统一经验的“范导”功能,这实际涉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问题。

60.由认识论到伦理学,康德的积极的“本体”不是认识,而是道德。“不能知之,只可思之”的对象不能由经验来认识,只可由信仰来保证。维特根斯坦。作为“本体”的人类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61.康德反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幸福主义,认为把道德建筑在快乐、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

62.两种道德理论的对照表。康德认为恰恰是在与幸福、功利的对峙、冲突中显示出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条:“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条:“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条:“意志自律”。

66.自由(本体、理性、道德律令)与自然(现象界、经验、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尔批判康德伦理学为空洞(.无社会历史内容)的形式主义。

67.康德的伦理学是卢梭革命理论在德国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变成了道德律令。

68.康德强调善恶不同于福祸。

69.道德感情的特点,理性战胜自然性。康德伦理学抓住了道德超越个体存在,是理性凝聚的人性能力。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70.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与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统一。

71.只好把这种统一期之于天国的“至善”,上帝是“至善” 的前提公设。

72.康德反对宗教仪式和迷信,坚持启蒙,认为道德不应以宗教为基础,应把宗教化为道德,反对神学道德论。

73.他主张道德的神学、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权、政治思想:认为法权是经验政治的先验原理,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独立是立国基础.反对破坏法制。

75.建立在共和体制的国家联合基础上的永久和平论。

76.从洛克到卢梭、康德、黑格尔,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到总体主义、集权主义,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

77.康德的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历史理念”;非社会的社会性,人在斗争中发展,不依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合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认识什么?”(认识论)、“我应做什么?” (伦理学)、“我可期望什么?”(宗教观)之后,晚年添了一问: “人是什么?”它实际上是整个康德哲学的真正内涵。

79.康德的历史观。黑格尔将道德从属于历史。

80.再回到康德哲学中心的“物自体”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丰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词究竟是什么? 81.伦理相对主义的肤浅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

82.边沁、穆勒以来的伦理学。

83.马克思主义中的主观主义、意志主义思潮。praxis与 practice。

84.社会是主体又是客体。“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85.《判断力批判》作为认识论与伦理学的桥梁,是康德哲学的终结点:以人为中心。不同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理性总体。

86.“反思判断力”与“自然合目的性”。康德的“人是什么”的真正答案在美学。

87.“美的分析”一,质:“非功利而生愉快”。乐、美、善三分,实际提出了人(伦理)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这是上一问的心理方面。

89.“美的分析”三,关系:“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学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态:“共通感”。指出审美根源在社会。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伦理的尊严。对崇高的欣赏要求更高的文化教养。

92.美与崇高、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审美领域由自然到伦理过渡中的两步。

93.“美的理想”、“审美理念”、“艺术天才”,讲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展现出道德伦理的无限,其特征是无法而法,言有尽而意无穷。

94.康德美学的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两种因素对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95.生命有机体的特点: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互为因果,具有自组织功能。机械论不能解释生命,需要目的论理念。

96.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现代生物学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

97.康德认为,整个自然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一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歧异:后者是思辨的艺术史,撇开了人与自然这个基本问题。

99.康德哲学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自然的人化” 思想。“人之所以为人”(“人是什么”)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的提出和回答。

《批判哲学的批判》写成于“文革”,初版于1979年春。一读者言曰,读此书始知什么是哲学,俩们著名美国华人学者曾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书乃有关康德哲学的最佳中文著作。该书一扫陈陈相因的论调模式,论述了康德先验论在哲学史上的枢纽意义,谈论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和目的论(美)三大领域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究竟何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观点逐一予以后具体剖析,径而申说了作者本人的哲学;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以“人类如何可能“回应了康德的”的著名课题。本次出版,作者作了一些修订。本书为作者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在线电子书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读后感

评分

对哲学的学习,个人认为应该采取纵横结合的方法。横向上,应该通读一些哲学史著作,以期对哲学发展概貌有大体的了解,对哲学的哲学名家观点、术语体系、发展路径、论争方向有大致的把握;纵向上,应该选择一部分个人感兴趣的哲学家,通读其哲学代表作,深挖其哲学理论体...  

评分

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看起来应该是李泽厚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问题是,这只解释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到底人该往哪里去呢?这后一个问题,在李泽厚的思想里,至今没有得到完整的系统的阐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是未来百年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就一个国家的方...  

评分

声明一下,我只看了一段,就是关于数学的本质(第二章第六节)那部分 作者似乎在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理论(实践、生产、工具)看待数学, 并且用这种方法批判弗雷格罗素的纯粹分析观。 这样的论述我个人实在是不能接受。 我个人关于各种数学(准确地说,是算数,不包括几何...  

评分

以前看过黄集伟的《孤岛访谈录》,里面采访了一帮人,如果去孤岛可以带一本书,将如何选择云云。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李泽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纯粹理性批判》。李老爷子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牛棚若干年, 种下的因是《纯》这本有嚼头的书,结出的果就是《批判哲学的批判》。...  

评分

此书初版于1979年,康德的哲学更早在200多年前已经问世;这座思想的殿堂,200年后仰望其间,更加宏伟而且质朴。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说这话的人照顾到了全体的人;若是人间终无平等,阶级必然存在,大概总会有一部分“人”沦为工具,如何实现全体的...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批判哲学的批判 在线电子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