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学》作者认为,西方文学理论对解读文学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应该追求对审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基本观点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学审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观直接分析:隐性矛盾;第二,微观间接分析之一:艺术感知的还原;第三,微观间接分析之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第四,宏观比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第五,历史语境的还原,等等。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性讲演录》、《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挑剔文坛》、《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怎样写小说》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后六章是精华,前面内容大都是驳论。此外,在校对上有几个错别字
评分1.通过作者对西方文论的批驳明白了一些文学思潮的历史定位,之前读过几本文学理论,但可能因为当时读的小说太少,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2.在我这个阶段,文本细读是最重要的,孙老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分析方法。之前读劳伦斯·布洛克的《父之罪》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如果不是通过斯卡德的视角,这部小说很可能会变成色情小说,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它有点类似于“形质俱变”。就如作者所说,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客观+主观+形式规范。因为有主观的想象以及形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还原,目的是知道作品艺术效果的生成机制。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杰作,但问题的关键是:《红楼梦》如何成为一部杰作;3.最后,这本书的语言一点也不晦涩,要是每一本文论书都能说得这么明白就好了。
评分对看作品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对语文教学方面的启迪很大。但是前面几章对于西方文论的批评自我感觉有些偏激。
评分又来一本大部头,看这种得慢慢的看,很慢很慢 学的挺好,比我的任何老师讲的知识都好,多。
评分书名大而无当,若是删改那些对“西方文论”笼统又武断的批判,去除后半截无聊的自创理论,作为一本《中文语境下西方文论问题浅谈》或许可读。作者对于西方文论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所凭借的仅是五四以来的译述材料,用马列和古典文论的眼光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的事实,“西方文论”固然存在极大的问题[补充一例:伊格尔顿在《如何读诗》中对于诗的定义],但这种单纯的指瑕工作实在是太过容易且粗糙,无非是强调地域文化或特殊现象来抗拒文学研究的体系化,对于未来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毫无建设性意见。可能本书较值得注意的就是文论为理解文学而生,不能单纯脱离文学文本与文学现象谈玄的态度了。西方现代文论确实有太过哲理化的倾向,但首先要做的还是理解对方的思想,否则一切所谓的颂扬、对话或批判都是空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