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穆、何绍基等人在北京创建祭祀明末大儒顾炎武的祠堂,每年定期举行会祭,很快吸引了大批士大夫参与,成为大规模的士大夫集会活动。当时随着著作的刊行、年谱的编纂,顾炎武的个人形象逐渐突破官方塑造出的考据学大师模式,而被视作通晓社会事务的经世学者,顾祠的繁荣是这种重新诠释的结果,同时也跟鸦片战争时期的士大夫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新在议题的选择。探究顾炎武及其身后祭祀活动与形象塑造等符号化现象,这种类似历史资源似的存在如何在后来的某一个时间段进一步影响时人的思想行为和历史进展。这一层意思说破以后,内容的展开对于阅读兴奋点的刺激便大打折扣了。翻检全书,自己只折页(阅读兴奋)两处:一处是157页说京师对于学者的意义,类似今天我们所言在充满平台资源的大城市更易成功;另一处是238页说思想史研究不是隔绝于现世的纯粹知识兴趣。此外,如果理解选题的微妙处后,对于博士选题而言,模仿因袭也不是不可以。
评分对我来说是真正的学术启蒙书,比葛兆光的文笔还要精彩,书中密如蛛网的文人人际关系,更是给我一种看古装电视剧的满足感,对于现在要写的清代学风之变的论文,有着从方法到形式到内容的参考意义,大概段博士的博士论文做到此处已经比较圆满。
评分大赞,以顾祠为场域中心,探讨晚清“世运之关键”,可以说得近年学术史研究之“预流”。内容涉及顾炎武的形象塑造与集体记忆、经世致用之学、汉宋之争、边疆地理等等,完全可以当做一本微缩晚清学术史。另,中图分类法把此书当做“祠堂研究”,丢在角落里,简直瞎扯!
评分“此世运之关键,君子所以俯仰百年而有深忧者,有以夫(瞿宣颖语)”;“顾祠和顾谱,一个是建筑的传记,一个是纸上的祠堂”;“宋学的复兴重申了道德原则而非知识的优先性”;“顾炎武的例子表明,遗民形象的变迁不是线性的民族思想的复活的过程,而是杂糅着庙堂政局演变、士人社会角色转变及思想文化变迁的复杂过程”。很值得学习的选题和写作方法(以提名名单为线索)!
评分“此世运之关键,君子所以俯仰百年而有深忧者,有以夫(瞿宣颖语)”;“顾祠和顾谱,一个是建筑的传记,一个是纸上的祠堂”;“宋学的复兴重申了道德原则而非知识的优先性”;“顾炎武的例子表明,遗民形象的变迁不是线性的民族思想的复活的过程,而是杂糅着庙堂政局演变、士人社会角色转变及思想文化变迁的复杂过程”。很值得学习的选题和写作方法(以提名名单为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