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当代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41年,为躲避日益升级的中日战争,随全家离开中国。1953年,安德森进入剑桥大学求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与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康乃尔大学投身乔治,卡欣门下,专攻印尼研究,之后又将研究 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1983年,出版民族主义研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泰国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The definition of print –capitalism Print-capitalism is defined by Benedict Anderson as the emergence of printing press under the system of capitalism. Both the print technology and the newspapers’ fun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
评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作为解构民族神话的利器,多年来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不可否认,该书简明有力的结论有利于对民族主义狂热的批判,但另一方面,如果对安德森的立意与逻辑没有深入的理解,也不具备批判性眼光对其进行反思,仅抓住其结论奉为真理,就会构成另...
评分如今“民族国家”已成为现代政治文化领域中最普遍为接受的叙述个体。个人被纳入民族群体中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被烙上“国籍”的印记,这如我们出生时间地点、性别等特征一样。但是信仰体系与这种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同,国家政权可以通过一些列的措施和手段将其改...
评分《想象的共同体》这本书逻辑严密,层层相扣,引证充分,是难得的一本不但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而且接近滴水不漏,没有多少逻辑漏洞的书。这在以注重破坏性和解构的左派论述中是非常难得的。以往的左派论述中,往往为了提出一个崭新的角度,或者给出一个经典认识的解构,而作出...
评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作为解构民族神话的利器,多年来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不可否认,该书简明有力的结论有利于对民族主义狂热的批判,但另一方面,如果对安德森的立意与逻辑没有深入的理解,也不具备批判性眼光对其进行反思,仅抓住其结论奉为真理,就会构成另...
本书可谓民族主义言说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它打破了民族主义解释中的客观要素决定论,强调民族认同中的主观能动的一面,尤其突出“印刷资本主义”在整合民族认知上的决定性作用。安德森的民族主义论述,处处打上了殖民地经验的烙印,不夸张地说,“想象的共同体”之所以可能,正是帝国解体和殖民主义衰落的产物,正是殖民地的“弃子”或被奴役状态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新的社群认同的创造。但安德森的“想象”理论对中国这种原生性的民族主义的解释力则较弱,他的书中也缺乏对中国经验的深度关照(要说深入理解这方面的中国经验,还是葛兆光教授的《宅兹中国》讲得透辟)。本书文辞华丽,叙事极其精彩,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资本”,以学术界同行评议的话语来说,堪称“优雅”。推荐!
评分港灿和台巴子这两个前殖民地就是想象的共同体,建构的自我——本土主义,和他者——大陆,关在一亩三分地里面制造对立,自摸高潮。
评分读完《椰壳碗外的人生》后立刻紧接着读本书,前言就说起安德森是在印度尼西亚过世的,一瞬间几乎有点泪目,能在最牵挂的学术母国告别人世他一定很欣慰;椰壳碗几乎是本书的大型导读,对理解安德森观点大有裨益,正如作者自陈的他并没有把本书视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书,总体上确实不算太深奥枯燥,更为中性而非贬义的角度来理解民族主义,某些地方近乎混合着某种类似于读人类学作品之感,最重要的观点“不是民族产生了民族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可能恰好刚读完《传统的发明》没多久,民族主义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新的、被创造的社会事实”感觉与霍氏一书有相似的理解问题的角度;但是对于“弥赛亚时间”“空洞、均质的时间”的概念不敢说自己真的完全读懂理解了;补充了清华讲座
评分比06年版本多了第九章《历史的天使》;汪晖的评述《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和新困惑》和吴叡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2014年安德森到北京做的《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东南亚华人的认同悖论:以泰国为例》。批评1:杜赞奇“早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早就有类似于“民族”的想象了;对中国而言,崭新的事物不是“民族”这个概念,而是西方的民族国家体系”。2.Chatterjee“尽管安德森认识到“民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但他竟然完全忽略了民族主义如何建构“民族”意识形态的具体政治过程”。另外,有一个比较大的理论盲点:中国。2001年安德森在《New Left Review》发表了题为《西方民族主义和东方民族主义》,提到了台湾的问题。但是也有很大疑问。P13-14。
评分作者这种神棍式文笔真的跟不上节奏,结果中越柬为啥要互掐呢?20190301,越回味越觉得有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