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课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富兰克林• 博比特(作者)是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作家。他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

刘幸(译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博士候选人。

出版者: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约翰•富兰克林• 博比特(John Franklin Bobbitt)
出品人:
页数:264
译者:刘幸
出版时间:2017-3-31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9108106
丛书系列:世界教育思想文库
图书标签:
  • 教育学 
  • 教育 
  • 课程论 
  • 课程论 课程 教育 
  • 教育社会学 
  • 工具书系 
  • 课程 
  • 专业类-教师知识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博比特的《课程》(The Curriculum)于1918年在美国出版,它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博比特在近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课程理论,如今看来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在本书中提出,课程应使学生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课程既要满足个人的需求,也要兼顾社会的需要;课程的编制应当以广泛的社会调研为基础,凡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就不应被纳入课程。作为课程论的开山之作,本书的出版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

这是国内首次出版《课程》完整中译本,译文准确地再现了博比特的课程编制思想。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为中译本作万字长序,提供细致导读。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译后记 最早接触到博比特,是在北师大教育学部念硕士期间,上郭华教授的课。郭老师为我们讲授课程理论史,明确地将博比特以及他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定为现代课程理论的起点,也介绍了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效率主义”等基本概念。之后在别的老师的课上,“博...  

评分

(一)三面透视镜 西元前400多年,孔子就奔走于齐鲁大地传业授道,但现代课程的历史中鲜有来自东方的注脚。教育是一项悠久的人类活动,而课程作为「科学」只有短短一百年的历史。当人们试图超越个体经验,当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而教、为什么教这个而不是教哪样、该怎么教、如何...  

评分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3月20日第9版,发表时有删节。) 19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John Franklin Bobbitt)出版了一本新书《课程》(The Curriculum),由此诞生了“课程论”这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作为课程论的开山之作,本书的出版...  

评分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3月20日第9版,发表时有删节。) 19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John Franklin Bobbitt)出版了一本新书《课程》(The Curriculum),由此诞生了“课程论”这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作为课程论的开山之作,本书的出版...  

评分

译后记 最早接触到博比特,是在北师大教育学部念硕士期间,上郭华教授的课。郭老师为我们讲授课程理论史,明确地将博比特以及他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定为现代课程理论的起点,也介绍了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效率主义”等基本概念。之后在别的老师的课上,“博...  

用户评价

评分

保守主义者写的马基雅维利教育手册。以历史时间轴来看,其远见与创建令人敬佩。"行业专业化与行业道德建立在组织上必须分开。专业化过程中,为了道德与专业发展,代理人意识必须明确。"这是什么?明显是自由原则与代议制民主经验的结合啊。本书的表达务必在教育建设本身和教育内容上贯彻这两点。道德原则出发点所在,硅○学的来?

评分

我有一个做人民教育家的梦。 我也有一颗(如天空中的太阳一般黑里透红)的黑心!

评分

博比特的《课程》(The Curriculum)于1918年在美国出版,它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博比特在近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课程理论,如今看来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在本书中提出,课程应使学生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课程既要满足个人的需求,也要兼顾社会的需要;课程的编制应当以广泛的社会调研为基础,凡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就不应被纳入课程。

评分

评论里有一条“保守主义者写的马基雅维利教育手册”,十分符合我心意。

评分

自己翻译的又一部书,历时四年多,终于出来了。二十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美国跃升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教育开始展现她独特的魅力,美国教育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部书,就是这样一部奠基性的作品,它标志着现代课程理论的建立。今天几乎全世界,包括中国,所有学校的课程规划都受到这部著作或显或隐的影响。认识他者,也是为了认识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