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玮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全英语硕士项目讲师。2017年大英博物馆罗宾逊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史、海外中国学。编著有《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译著有《哈佛中国史·元明卷》(中信出版社,2016年)、《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合译,中华书局,2010年)、《捍卫历史》(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本书是关于锡箔及其生产、流通、消费的历史。 锡箔是将锡片打制成箔,裱褙于纸上而制成,因其色白肖银,人们常将其折叠成元宝形状,用于象征银锭这一特定的货币形态。由于原料与工艺的特殊性,制作锡箔在历史上成为中国部分地区的特色产业,并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反迷信运动中被推到历史前台。本书通过探索物质文化史的路径,以锡箔切入江浙地区礼俗消费,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研。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关注锡箔的生产与消费,及其背后涉及的商人,生产者,使用者。
评分2019326
评分第五章不知道让我睡过去了多少次,数字、赋税真的要人老命。文章出彩的地方是以锡箔为切入,融物质文化史、社会生活史、近代政治经济、国际贸易于一体,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在烧纸嵌入儒家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礼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此外,本书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央政策下达到地方的过程要经历多少波折和扭曲。作者以锡箔产业为视角,描绘了时代转型的巨大图景的一角。
评分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关注锡箔的生产与消费,及其背后涉及的商人,生产者,使用者。
评分写得不错,比起文化史更接近一篇扎实的社会史博士论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