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1948年生于浙江,1953年迁居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8年夏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
我是沿着曾文正公、胡文忠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沈文肃、彭刚直、丁文诚、曾忠襄、刘忠诚、张文襄、翁文恭,以及李越缦、王湘绮、盛愚斋、张季子等等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诗文,具体地进入19世纪中国士大夫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和判断……
在晚清中国的最后五十多年里,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前后相连地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而来,成为士大夫中自觉地身当其;中者。与曾国藩之能够以人格超越事功比,李鸿章则是因事功淹没了人格而见弱……
曾国藩和李鸿章出自中国人的三千年历史过程,又在时势的逼迫之下成了回应世界历史过程的人。他们徊徨于两个历史过程之间,这是一种深深的历史困境和个人困境……他们在数十年强毅力行之后都是带着一腔不甘心的悲哀离开这个世界的。这种悲哀越出了一己之私,因此这种悲哀便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杨国强
学校论坛里的版块很多,但是能够让自己感觉到渺小的以至有点自卑的,是“文学”与“历史”。“文学”一般都很清静,但是进入其间,却又很丰富。偶尔哪天热闹了,也多半是“姐姐妹妹”般如同大观园里的亲热。与之相反,“历史”就动不动火药味十足,只是近来风声紧,“和谐...
评分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义理修为并不能直接建立事功。软技能/硬技能- 制度 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华文明的终极目标。论语: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礼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明程度在中学西学的定义不一样,生活水平,科技水平,...
评分如书题,曾国藩代表着义理而李鸿章代表的则是事功,此间是两种价值观的比照,在两者面前徘徊惶恐,难以做出选择并身体力行,无论古今贤愚都一概不能避免。 而曾国藩越来越被今人赞誉,甚至有说他“千古第一完人”,能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己之身,并被诸如梁启超、宋教仁、蔡...
评分很喜欢其中的两点, 一个是曾国藩抗击太平天国的原因之一是,作为捍卫孔子儒道的书生,拿起武器抗击破坏孔子的“流寇”,是西方宗教同中国儒家文化的冲突。这点很新,没有想到。 一个说李鸿章,做了很多事,但是毁于甲午战争,导致褒贬参半,说李鸿章只做事,没有起来精神领袖...
评分此书文字佶屈聱牙,观其同门茅海建之《天朝的崩溃》、《苦命天子》、《戊戌变法史事考》诸书,则文字明白流畅远甚,当刻意为之,然读者苦之。杨君另一著作《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差相仿佛,道理本不艰深,何故为此晦涩之言哉?
: K827/4961-2
评分杨老师的文风独树一帜,从书名就开始了。作为其思想史厚积薄发之作,值得一读!
评分读之不禁悲恸
评分语言有点怪,读得有点费劲。
评分杨国强在《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描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批中兴名臣在“千古未有之变局”的个人困境和历史困境。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最后绝响,曾国藩从一代理学名臣摇身变为“曾剃头”,其内心困顿可想而知,而欲国家自强求诸国富强之术,与传统的儒家义理抵牾,又是其无法解除的困惑和矛盾。而李鸿章看到的中国已是由变局而入危局,临终之际遂死不瞑目。他的故吏门人周馥记下了当时的场景:“比之,相国已著殓衣,呼之犹应,不能语。延至次日午刻,目犹瞠视不瞑,我抚之,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须臾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