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帝國網絡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發表於2025-01-18
古代中國的帝國網絡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馬碩(Maxim Korolkov),俄羅斯曆史學者,1984年生,2007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曆史學係,2011年獲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20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曆史與東亞研究博士學位,2015—2017年先後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京都大學、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專攻先秦晚期至早期帝製中國曆史,研究聚焦於古代至中古東亞帝製國傢形成時期的經濟與製度變革,以及帝國邊疆區域曆史。現任德國海德堡大學前現代中國史助理教授。著有《古代中國的帝國網絡:中華帝國在東亞南部的建立》(The Imperial Network in Ancient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Sinitic Empire in Southern East Asia, Routledge, 2022)、《古代東亞南部的製度與環境:公元前3000年—公元300年》(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 in Ancient Southern East Asia, 3000 BCE–300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Elements series,即將齣版)。譯注有張傢山247號漢墓齣土《奏讞書》(俄文)。正在研究由德國科學基金會資助的課題“開創中國經濟:中華帝國形成時期的經濟變革(公元前4世紀—前2世紀)”(“Inventing the Chinese Economy: Economic Change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Empires, Fourth to Second Century BCE”)。
尹嘉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聯閤培養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嚮為秦漢法律史。
⭐李峰、陳偉、硃騰、陳侃理、鄭威一緻推薦
⭐尤銳(Yuri Pines)作中文版序
⭐一部重寫秦史的裏程碑之作,從“網絡”視角重構中華帝國之形成
【編輯推薦】
◎從全新視角構建中華帝國的形成過程
傳統觀點認為,中華帝國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徵服的過程,本書則將帝國視為一種互動網絡,分析網絡中多元主體的作用,挑戰瞭中華文明起源於北方中原的單一中心範式。
◎重新認識東亞南部在早期中華帝國形成中的地位
本書以東亞南部作為研究焦點,建構其在帝國網絡形成過程中的主體性,糾正早期中華帝國研究中“重北輕南”的傾嚮。
◎重寫秦史的裏程碑之作
在宏觀層麵,通過研究區域間交流的模式與互動網絡變動的性質,以理解秦帝國擴張的方嚮、過程及結果;在微觀層麵,探討瞭秦地方政府在南方的活動,是如何通過改造人口流動與資源轉移的模式,以及促進地理與環境知識的積纍,從而影響帝國社會經濟的。
◎文獻翔實,言必有據
廣泛運用裏耶秦簡等齣土文獻、傳世文獻以及考古資料,吸納多項最新研究成果,學術視野廣闊,學術分量厚重。
【內容簡介】
本書以秦漢帝國為主要研究對象,並試圖證明中華帝國的建立是一個基於網絡的過程,展現瞭長江以南早期區域間交流的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瞭中華帝國擴張的方嚮。
本書的首要目標之一是,根據傳世文獻、考古證據、齣土法律文獻及裏耶檔案文書等大量資料,將有關長江以南中華帝國早期勢力的廣泛且多元的文獻證據,與重構公元前後數百年間東亞南部互動空間的曆史學、考古學敘事相結閤。本書主要關注公元前3世紀晚期秦嚮長江以南擴張及緊隨其後的一段時期,從網絡視角探討瞭帝國的形成,並將其視為根植於東亞大陸上,通過文化、經濟與政治軍事關係聯係起來的各社群之間長期互動的過程。對於中華帝國剋服惡劣環境、瘟疫及後勤方麵的睏難,以鞏固對長江以南亞熱帶地區的統治而言,這一網絡被證明至關重要。本書也首次探討瞭古代東亞帝國網絡與遠距離互動框架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怎樣塑造瞭中華世界的政治經濟發展軌跡及其對歐亞全球化的參與。
《古代中國的帝國網絡》共8章,圍繞早期帝製國傢的形成、世界體係模型的適用性以及對帝國的比較研究所展開的討論,對東亞研究、考古學及曆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名傢推薦】
南方地區的加入,在中華帝國的形成曆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與過去大多數著作中將這一過程描述為由秦帝國發起的軍事徵服不同,馬碩此書將其描述成為一種經濟、文化、人口流動和行政網絡的延伸,乃至於秦帝國對既有網絡的參與和利用。馬碩先生不僅精研包括裏耶秦簡在內的秦漢簡牘文獻,而且諳熟西方各種政治和經濟史理論,視野寬廣,因此他寫齣來的秦漢史往往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彆值得推薦的是,他基於裏耶秦簡,揭示瞭秦帝國地方行政和市場的互動(或者說國傢對市場的直接深度參與及市場經濟對國傢行政的關鍵支撐作用),讓我們看到瞭早期中華帝國的運行機製和其深層邏輯。與地中海地區的古代帝國相比,這可以被看作是早期中華帝國的重要特點之一。
——李峰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係教授
通過對先秦、秦漢時期考古資料、齣土簡牘和傳世文獻的深入研究,該書作者馬碩博士主張,早期中華帝國的發展植根於此前長達數百甚至數韆年曆史的跨區域互動網絡,秦國的地理位置正處於包括長江流域在內的多個互動網絡之間,這一特點對理解其徵服、行政措施與經濟政策而言至關重要。《古代中國的帝國網絡》以邊疆地區作為研究焦點,指齣帝國的許多關鍵製度與管理機製形成於邊疆地區,軍事行動與行政管理追求的目標是將邊疆人口納入帝國管控的社會中,並開發利用邊疆的資源。與既往研究偏重從帝國中央政府的角度“俯視”被兼並地區不同,該書從基層社會的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在長江以南擴張的曆程,分析東亞南部各地區的人口為何參與或退齣帝國所創建的網絡。作者認為,中國史始終是世界曆史中重要的活躍因素,秦漢時代中國南方地區的經濟轉型加強瞭跨區域遠距離的經濟交流,開啓瞭中古早期的“全球化”。
——陳偉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史記》《漢書》等曆史巨著在論述早期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時往往秉持著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敘事立場,但不斷齣土的考古文化遺址及金石、簡牘文獻卻一再提醒人們注意傳世史著眼中的早期中國的邊疆對先秦秦漢文明之形成的深刻介入。馬碩的大作顯然對此有著足夠的認識,並在綜閤利用傳世及齣土文獻、考古資料而對早期中國的文化區係展開長時段觀察的基礎上將秦漢帝國視為由若乾地域構成的網絡,進而以其南部領土的社會治理實態為例,把早期中華帝國的運轉理解為各地域間就軍事、資源、人口等因素展開廣域交流的宏觀圖景,修正瞭關於秦漢帝國之“中心”與“邊疆”的習慣性界定。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書還試圖從對早期中華帝國發展史的解讀齣發反思“世界體係”等術語在早期帝國史研究中的應用,錶現齣瞭作者的令人欽佩的理論雄心。
——硃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本書采用“帝國網絡”概念,剋服自上而下的單一視角,在“統一”和“徵服”之外提供瞭第三種敘事。書中探討瞭經濟交通、資源交換和文化交流方麵的豐富現象,體現齣網絡中多元主體的能動作用。作者以統攝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的超廣角鏡頭,重構江南山地從進入華夏政權的互動網絡到成為帝國領土的韆年曆史;又以過人的語言能力和學術精力,廣泛匯集中、英、日、德曆史、考古和齣土文獻等多領域的研究成果,言必有據,幫助讀者一窺國際學術的前沿風景。可以說,本書的譯介為中文學界引入瞭雙重的“大視野”。而在微觀上,作者獨具慧眼地關注新地遷陵的貨幣化以及糧食、金屬和動植物資源的開發等問題,在史料稀少而頗顯沉寂的中國早期經濟史領域中探索新路。這些都將啓發有關秦漢乃至整個帝製中國曆史的思考,並刺激我們的研究在精耕細作之上,大刀闊斧,彆開生麵。
——陳侃理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
有關長江流域及以南如何逐步成為中華帝國之一部,傳世文獻記載的曆史過程充滿瞭單嚮的軍事擴張與徵服,而南方齣土的文獻材料則提供瞭豐富的細節。馬碩先生的這部書不同於傳統敘事方式,從更宏闊的東亞大陸的地理維度,討論瞭新舊領土內各社群在文化、經濟、政治軍事方麵的互動情形,進而提齣中華帝國在東亞南部的建立是一個基於空間網絡的過程;同時充分結閤秦漢簡牘文書,主要以遷陵縣為例,探索瞭地方政府在南方如何通過改造人口流動與資源轉移的模式來實現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該書既展現瞭作者在早期中國研究方麵的理論成就,又反映瞭作者在史學微觀分析方麵的卓越能力,特彆是所倡導的將傳統的秦漢帝國南方邊境研究轉換為中華世界新的經濟與文化核心的重構研究,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鄭威 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古代中國的帝國網絡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