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为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影系教授,科际整合人文中心(Interdisciplinary)主任。《亚文化》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它在传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朋克、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党等英国青年亚文化个案,对亚文化的功能、风格的来源、亚文化的意义、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方式、风格的构成方式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British skinheads wear cropped hair and overalls, in stylized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Working-class fathers. This is an example of what Roland Barthes calls signification: the borrowed use of signs as an appearance, re- ferring to a reality elsewhere. ...
评分 评分British skinheads wear cropped hair and overalls, in stylized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Working-class fathers. This is an example of what Roland Barthes calls signification: the borrowed use of signs as an appearance, re- ferring to a reality elsewhere. ...
评分照片见http://www.hipsinki.com/pyrpaja-opening-party-tommi Tommi是个生活在赫尔辛基的小年青。 他今年33岁。 当我第一次interview他时,他告诉我,他今年33岁。我就摆出一副国内大妈的口气问:“你会几岁结婚?” 他睁大了眼睛看着我,突然大笑起来,大概意思是:你在说什...
评分1.越轨行为的收编方式。 p120(小资产阶级和他者之间的关系) 风格的组成:服装、舞蹈、行话、音乐。
可读性上还算不错 但是翻译挣扎了许久。想我这一辈子做一行就绝对不看那一行的书的毛病应该是改不了了。
评分翻译糟糕透顶。读的一点都不顺。书有两点很有意思,一避免浪漫化,二避免革命化。亚文化只是加强而不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从属阶级只是利用限制条件,通过美化,戏仿,修饰,然后克服并认清本身的从属的位置。符号还是原有的符号,只是重新拼贴,被吸收后,扩充了原有的符号语言。
评分bollocks
评分先看的英文版,看不懂的地方找来中文版比照着看,结果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什么叫“为了揭示符号的意识形态维度,我们必须首先设法阐释组织意义的代码” ,什么叫“这些意义的地图必然是选择的产物”。苍天啊,其实这些话都是为了解释朋克为什么要穿皮夹克。。。
评分坚持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视角去看待青年亚文化,“巨型文本”和‘拟语言“现象,对其风格(文体)的抵抗功能和被收编的命运进行解读,正如霍尔等人所说的那样:风格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时代地风格问题,对战后青年亚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对风格的解读实际上就是对亚文化的解读,赫伯迪格在书中条理分析的揭示了拒绝,挪用,同构,拼接的风格,风格与黑人白人的关系,风格与媒体与摩登派摇滚派,与垮掉的一代的关系。认为,“风格”并没有独立于社会政治语境之外,并不单单只是朋克族等亚文化群体的符号游戏。通过风格的展示,阶级,种族,社会性别等关系都得以关注和传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