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898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脉络非常清楚,陈老师对概念、方法的界定很明了;强调“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共同指向转变(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小说形式感的加强和小说人物的心理化),泾渭分明又齐头并进的“史传”和“诗骚”两大传统,在西洋...
评分 评分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来说。时间串连。 1898-1927为书研究中心。1898-1916梁启超,林纾等“新小说家”,1917-1927五四小说家 1902-1906,1906-1911,1912-1916,1917-1921,1921-1927 1叙事时间参考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故事与情节的区分,不是热奈特的“情节时间”与...
评分本书的论述中心是小说的叙事模式,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并未对这些理论作出严谨的肃清,而只是将其大致分成了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种叙事模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
评分小说的三个要素:时间、视角与模式。 一、叙事时间包括演述时间与情节时间。前者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时间,在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这个时间,这个时间对于小说情节没有推动,而只是将一件事情叙述完整;后者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情节的时间。比如双线并行,共同推向结局。...
以前看的,记下好整理。
评分很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当当】作者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分析论述了新小说、五四两代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其中中国小说由边缘向中心转化实则文人化、史传与诗骚既是文学形式又是文学精神两点让人印象深刻。
评分读了一个月终于快读完了,但为什么结语都还有好几章。 总而言之,正文部分其实重复之处也挺多,知识密度不是很大,不难读。开头部分用量化的方式研究,果然是学到了一些范式。 思路真的是清晰的,核心意思也还蛮明显的,还真的就是战线拉太长了趴……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个框架,看了一半似乎就没太大惊喜了。 但是偶有蛮文学性的句子以文学理论的方式出现,这个让人蛮惊喜的。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好像是讨论后来转变中的小说和之前的种种先驱们的关系)“断裂是脐带式的断裂,重生是凤凰的涅槃。”这个比喻很好。 作者本人的情怀还是很有的,所以这也是这本书不那么难读的原因之一,蛮接地气的论文。 像一棵枝干分明的树,每一条枝干相互交叉,枝头偶尔有漂亮的小花。
评分我真滴佩服脆皮鸭老师,博士论文,体量是787本(篇)晚清到五四的小说,晚清的起码一半,怎么读下来的,我跪了,这么难看的东西我一本都看不下来,而且还是竖排的,他的毅力从何而来…其实深度一般,narratology的限度也就在这儿了,陈老师在后记里有反思。后来引入文化研究的路子,研究文学外部体制,看了这期《读书》知道陈老师又有新著了,脐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