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写作的零度》(罗兰·巴尔特文集)由三个独立部分组成。《写作的零度》相当于一份早期结构主义文学宣言,针对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提出了摆脱激进文学倾向的中性文学观,对法国存在主义和左翼文学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显著影响了其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新文学批评论文集》包含了作者对若干法国文学经典作品所作的细腻分析,被视为结构主义文学篇章分析的典范。《法兰西学院就职讲演》为作者就任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典礼上的演讲词,相当于作者晚期文学思想的另一份宜言书。
[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C].李幼蒸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部分 什么是写作? ·语言结构是某一时代一切作家共同遵从的一套规定和习惯,一种“自然”。含括着全部文学创作,构成了一个熟悉的生态环境,像是一条地平线。7 作家的语言结构摇摆在废弃的形式和未知的形...
评分 评分在1947年发表的《什么是文学?》中,萨特并没有像传统文论那样直接定义文学,而是提出“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和“为谁写作?”[1]三个问题,对20世纪的写作展开了讨论。这一颇为独特的设置折射出了萨特的思考模式:以作家为思考驻点,与其早期的存在主义对主体性的...
评分自从下载了大量电子书以来,这是我购买的第一本书。巴尔特的魅力,他对于语言的无以伦比的掌控令我折服,读起来仿佛是弥漫的木香。 在路上读完了这本书。读罗兰巴特和米什莱,让我有学习法语的欲望。我想像他们一样写作。李幼蒸写的序言也很好。 重读,细读。 飘动着逃脱的情...
评分我只仔细读了导言部分的P3~P6总共四页。 参照了Libgen上下载的法文版,由于没见版权页,不确定具体版本,同时参照的英译本是Annette Lavers和Colin Smith翻译,桑塔格做序的Hill &Wang Inc.版,此书底本与李幼蒸老师2008年人大版均为1953年的Seuil版。 罗兰·巴特是出了名的...
语言魅力
评分la Poétique comme la sphère des vibrations infinies du sens
评分“符号学本身不可能是一种元语言…因为它是关于各种语言的语言。符号学正是在考虑记号问题时发现,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外在关系,归根结底是不能证实的。…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艺术:把记号当作一种有意的圈套加以玩弄,使他人也得以玩味。”
评分和第一次读《恋人絮语》时一样懵逼,很难抓住巴特的线头在哪里。使用术语的方式随心所欲,整体结构又四处乱飞,新手不友好。每个单句都能看明白(或假装看明白)是什么意思,拼成一篇文章反而很困惑,似乎是刻意去追求某种无定形的东西。对母语语法及其他语言结构异乎寻常地敏感,达到神经质的精微地步,又追求某种绝无可能达到的语言乌托邦,就像是伸手去触摸雪花的结构。对于语言的暴力的讨论是容易让人想起福柯的。文本分析里,看过的作品不多,觉得有趣的倒是对于分类的表述。
评分Die Chinesische Uebersetzung ist wirklich unhoffentlich.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