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里·居·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全名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一九四○年生于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本小说《诉讼笔录》,获得勒诺多文学奖,一九八○年,小说《沙漠》获得法兰西学院颁发的保罗·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法国《读书》杂志将其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迄今共出版小说、随笔、翻译作品等五十余部。二○○八年十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诉讼笔录》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回,正值酷暑,有个人坐在一扇敞开的窗前,这是个身材异常高大的小伙子,背稍有点驼,名叫亚当,亚当•波洛。他像是个乞丐,四处寻找阳光,有时坐在墙角,几乎不挪动身子,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他从来不知自己的双臂派何用场,通常让它们顺着躯干晃动,尽可能不碰一下。他好似那些染病的动物,动作挺灵巧,藏在洞穴里,严密戒备着危险,戒备着来自地面的危险。他胸有成竹,可是他又茫然不知所措,再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以后要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还是一个开小差的逃兵。出现在他面前的,即将出现在他面前的就是这样:由于不断地观看世界,世界整个儿凸现在他的眼前,世界万物经过数以千百万计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千百万次的观察、感觉、再感觉,最终世界成了一面多棱镜。渐渐地,他以自我创造达到自我毁灭。他在演奏一种交响诗,最终的结局不是美,丑,理想,幸福,而是忘形,虚无。他将不复存在。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失落了,如同一个细小的粒子在继续运动,继续旋转。他从今之后不再是此人,也不再是他人,而只是一个似隐似现的幽灵,一个孤独、不朽、畸形的幽灵,为孤寡的老妪所恐惧,它自生不灭,死而复生,继而又被黑暗所吞噬,在无穷之中重复几百次,几百万次,几十亿次。
從沒有其他小說對於我而言像這本一樣難以下嚥。 小説的寫法不同于一般對於文學的定義,這個通識的基礎建立于18-19世紀經典讀本上(Novel, Romance, Fiction, etc.),以敍事爲主干,夾雜抒情與議論——大段大段的插入,不少作家喜歡這麽干儘管不討好,但大體上我們稱之爲情節。不...
评分浩瀚如繁星当空,行文如高山流水,零散的碎片,凌驾于文字本身,在头脑中井然有序,阅读的快感从第一个字符开始。选一个清静的午后,或者寂静的深夜,带着一种欲罢的不能的情绪,你会喜欢上这本书,就像我一样。 23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只是刚刚懵懂的热爱上读书,只是刚...
评分这部“小说”太令人惊奇了。 据说作者勒•克莱齐奥被称为“新寓言”作家。那么按照这种评价反顾这部作品的话,似应是埋伏了一些寓意的。 这部小说的名字——“诉讼笔录”——本该令人联想起一种秩序森严的仪式,并且这种仪式将涉及到当事...
评分整篇小说的情节都被弱化了,全书无非在讲一个异想天开的男性一段百无聊赖的游荡生活以最终的疯癫爆发而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故事。作者文笔很好,思想深刻,只是也许是因为是处女作或是因为过于追求现代的技法而使全书架构有点不够精妙。但已隐约可见日后飞黄腾达的端倪。 ...
评分在不知情其名不符其实的情况下买了这本打着诺贝尔标签的书,再一次证实了吴晓东的那句话"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再也没有19世纪以前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汹涌而来的都是一团、一堆或是放射状的意识流.没有华丽丽的修饰,没有复杂的经典写作...
确实只能是还行,开始觉得不错,后面有些作者有些力不从心,再后来就逞强而为,失去了一些东西
评分我承认我没读完,晦涩难懂...........
评分我承认我没读完,晦涩难懂...........
评分确实只能是还行,开始觉得不错,后面有些作者有些力不从心,再后来就逞强而为,失去了一些东西
评分许多细节若有所思,作为整体不知所云。将意识流编织成长篇果然累作者也累读者(除非……),不适应。或许我应该挑战一下普鲁斯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