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是一代学人的心灵史,是关于苦难的艺术之书。书中作品沉重如山,灵动如水,是当代散文最美的收获。本书是《寻找家园》是增订新版,是传世经典,值得一看。
《寻找家园》所编为非虚构散文,是广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不拘记叙、抒情、议论、不限文章、日记、书信,重要的是同大地的关联。这其中,有泥土的沉重、朴实、芳香与苦涩,有水的柔润,也有干旱及焦渴。
高尔泰,著名美学家,旅美学者。1935年生,195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先后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任职。现居美国,为内华大学访问学者。著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等。本文集部分近年来在我国《读书》杂志陆续发展。
因为很早起床,整个白天都困。尤其傍晚以后。但五点至七点之间,还是习惯性地坐在那个叫做小镇的店铺中间的长椅上。睡了十几分钟,醒了读《寻找家园》,把昨晚没来得及看的那部分看完。 明白了北岛为何称高尔泰为证人高尔泰。 最近,读了好文章,常常说不出话来。心里一遍一...
评分看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前30多页,正是写童年野趣、顽劣混沌的时候,真正的巨大的苦难还未曾到来,所以看得挺轻松,文字间也活跃着很多农村的乡间生活和风俗。但因为多少知道一些后面即将发生的剧情,心里又带着一份既想及早介入、又感到有一些莫名沉重的情绪,即便...
评分看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前30多页,正是写童年野趣、顽劣混沌的时候,真正的巨大的苦难还未曾到来,所以看得挺轻松,文字间也活跃着很多农村的乡间生活和风俗。但因为多少知道一些后面即将发生的剧情,心里又带着一份既想及早介入、又感到有一些莫名沉重的情绪,即便...
评分高尔泰,一生追寻理想和自由,坚持真实的自我。 一时坚持易,一世坚持难。经历文革,他再次拒绝省委的召见;离国前后,不管面对着政协委员的称号还是美元,他一直保持着对世俗诱惑的疏离。不屈的自由鸟,风霜打不垮,在于个性和信念,更在于对更高层次价值的洞察和体验。 这超...
评分买过三个版本的《寻找家园》,最早的花城出版社版本,只有二百多页。这样的书有删节是当时出版界的常态,习以为常。不过瘾,又辗转购了台版,直到今年看到《寻找家园》重版的消息,又买了新版。新版的页码厚了一半,变成了四百多页——这种耐人寻味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一目了然...
从流水般的记忆表面看不出太多的情绪波动,也许岁月的磨洗,洗尽了悲欢离合,唯独在回忆早逝的发妻和女儿,你能从文字背后读出愤怒与悲伤:妻子死了,队里拍了十几个人,帮助抬棺、送殡、挖坑。事毕排成一列,念起语录:“要革命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是一个怎样荒谬、残忍的时代啊?
评分那些贬低高尔泰的人,啥球不懂。不说独立性,就是经验、自觉都完全赶不上他。为了自己的小利益,拼命入党进体制。读完了,昨晚读到凌晨三点,今天下午又看。中国学者那段悲惨的遭遇,在今天看来仍然毛骨悚然。只是铜墙铁壁依然如故,硬度有所改变,重点有所转移。
评分这样难言的一生,颠沛流离反复煎熬。这样漂泊中断续书写了十年的一生的追忆,再厚,几天也就读完了。读书说到底也还是轻浮的。。。
评分先生一生坎坷,几次经历生死,记人记事却如隔岸观火。其文字的平静绝非古井无波,确实平静有力,寥寥几笔写尽命运跌宕、生死无常。大悲大痛娓娓道来也毫无煽情渲染,绝无一丝一毫顾影自怜的矫饰作态。读此书时,恰逢迷茫低潮,而人又总要靠他人的不幸来疗愈自己的痛苦;读过之后,觉得自己的悲喜实在微茫渺小得可以。
评分回忆性文字,全书白描,语言平实,让我知道美学家未必可以写出很美的文字,全书内容初为儿时回忆继为美学讨论再为文革风波最后为80年代以后遇到的一系列不走运的事情,也许挫折就是他意中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而本书回忆儿时部分水准泛泛,史料价值不如陈存仁,文革惨状描绘不及杨显惠,再加上之前读到高尔泰在文革中主动揭发他人以求生存与书中记载他在文革中屡交好运和对他人揭发出卖现象的细致描写和明显鄙夷情绪相对照,更显得作者毫无可观,这只是本描写百折不挠的隐晦的励志性书籍,与其名声大不相称,全书我最喜欢的细节是常书鸿先生被打到不能行走,趴在地上推着猪食盆喂猪时,犹自吟诵李白诗句作乐“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使我为其气度胸襟深深折服,当然这与高尔泰无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