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军
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海报:
1.一个提醒是,在借助医生的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作者可能不那么幸运,遇到了一些漫不经心的医生。要保持正常的思考,调节病人以及家属的情绪。把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读到的另外一个提醒是,"选择治疗方向,不仅要有病人自己的感觉,还要依靠医生的临床...
评分生老病死真是平常。中国人能欢欣地谈论“生”,偶尔忧虑的谈到“老”,但关于“病”和“死”,好像真是一个默契的禁忌,避之则吉,从容又豁达的谈到它们,是异数。所以,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和凌志军的《重生手记》虽然病情不一,走下来的路长短不一,但他们共同之处面对生死...
评分读这本手记,犹如读自己的手记,书中所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一片片心思真的与我几乎一模一样(应该说与所有的癌症患者一模一样),所以还是“惊心动魄”。其实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这样经历着并走过来(或者走不过来的),可书中所表现出的聪明与智慧堪称楷模,那些深切的体会对大...
评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有深层次的体会的,我已经开始认同这点。 所以不敢说真的对这本书的内容有完全的体会。 读这本书时,带着心灵上的伤痛。 我把心理上的伤痛当成作者的癌症一样去体会,多谢带来的生命的启示。 启示一:生命旅程的本质是一个人。 我们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
评分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医科生,对于病理等医学知识比常人多一点点。但是离专业人员水平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看这本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把自己当做一个可能会患病的患者,而不是一个以后会治病的医生。 作者在这本书上面提出了很多很实在的现实。也提出了很多很有趣...
我想向身边的每个人,无论健康的还是抱恙的,推荐这本书。作者以自己波折的求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当前中国医疗环境的种种问题和治病保健的误区,也让我们跟着体会了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这并非是一本简单的“病中日记”,里面既有让人眼眶湿润的历历生活,也有理性的思考分析,对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启发。作者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强大和忠诚,却又如何平日里被我们各种疏忽百般折磨,且在病魔袭来前被我们慌乱地抛弃,转而盲目求医。生命可贵和坚强,在这本书里以一种痛苦而生动地方式再次被感知。力荐,力荐。
评分2016年已读076:承认作者所说,要做一个聪明的病人,有自己的甄别力和判断力,也不可否认,现今的医疗环境的确存在诸如门户之见、壁垒森严甚至过度医疗的弊端,但对作者以一己经验批判整个医疗体系的做法持保留态度。况且,将作者包装为“脑转移的肺癌晚期”患者、正规医疗途径外以一己之力抗癌成功有误导之嫌,作者的治疗之路虽波折重重,但最后的早期肺癌诊断是无可疑的,专家的“化疗可做可不做”即说明作者病情尚轻,而且个体差异性极大,个人经验对他人的指导意义毕竟有限。治疗是不可逆的,对重症患者来说,有时一个选择不是对与错的差别,而是生与死的分际,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就好。
评分治疗重症疾病,和把濒临破产的企业转危为安,有相似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说,本书展示了逻辑推理和概率的重要性,作者并没有盲目地相信医学专家,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拯救了自己,当然,作者的运气很好,赶上了小概率事件,而作者也没有放过这个机遇。
评分搁置很久的一本书,在爷爷住院期间终于翻开,竟是一气读下。对智者来说,生老病死没那么难,难的是即便生死如一,想生的心还是那么跳跃、那么自然——这恐怕是人之本能,无关修为。凌志军以一个记者的眼光,洞察着自己的病躯和中国医疗界的痼疾,病魔似乎在他那里成了一个谜语,而不是威胁。最终,他交出答卷,没被医生害死,也没被癌症击倒,成了开篇说的第四种人,真替他高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你对生死的态度,决定了你和死亡的距离;你对生死的智慧,决定了你掌控生命的权力;你对爱的热爱,决定了你是否已在天堂。10.6读毕。
评分因为家里有个肺癌外科医生,肺癌病人也见过不少。看书过程中也和他聊会,感觉医生已经忙到除了把病人的某个零件解决,没有空再关注其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