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力》发人深思:1937年,美国企业的存活期平均为75年,如今已降为15年;在创新不断更迭的今日,一不小心就会被人甩在脑后……我们会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这个风险和机会不断增加的世界中,成功不再来自拥有知识,而是懂得如何与众人合作,把各种资源变成为我所有的“拉动力”,把不确定性转变成机会,使简单的革新产生庞大效益。
《拉动力》作者认为,多数企业及领导人仍习惯于“将资源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凡事由上往下推动”、“固守核心区域”等封闭的经营模式。然而,一种强调更开放、更具协作性的商业模式,正促使创新型企业在“具有前瞻性的优势领域”中不断创新。《拉动力》教导我们如何应用拉动力,解放个人和公司隐而未现的能力,改变社会,发展创造性的才能:
•获得新的信息资源;
•吸引全世界志同道合的人;
•塑造机缘巧合,积累与拓宽更多人脉;
•创造空间,激励你与同事能够提升自我;
•改造组织,适应知识流社会。
设想一下,你生活在中国的一个五线城市,那里没有大学,也几乎没有好的书店和图书馆,但是有网吧(或者你们家有装宽带或3G)。这是否意味着你一定只能是有乡下人思维,从事着一些可能几十几百年来你的父辈在从事的职业? 我想,本书作者John Seely Brown一定会说,不——假如...
评分 评分从PUSH转向PULL 《拉动力》,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Powerof Pull——How Small Moves,Smartly Made, Can Set Big Things in Motion》。这还是一本不错的书,把网络应用价值以及如何应用网络,用简单的PULL模型,讲得很清楚。 1. 什么是PUSH? 我们大部分人一直生活在PUS...
评分设想一下,你生活在中国的一个五线城市,那里没有大学,也几乎没有好的书店和图书馆,但是有网吧(或者你们家有装宽带或3G)。这是否意味着你一定只能是有乡下人思维,从事着一些可能几十几百年来你的父辈在从事的职业? 我想,本书作者John Seely Brown一定会说,不——假如...
每章末尾的问题不错。
评分感觉写得不够明白清楚,略微有点冗长。
评分#需要很多背景知识和联系才能理解书的内容,而作者又没有很认真的交代清楚这些背景信息。所以整体感觉比较肤浅。
评分读起来很涩的感觉。作者大概是说:以前的世界是在推动的模式下发展,这种模式下,上层精英设定基于预测的目标,然后下层向目标前进。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人们以个人的热情为中心,在懵懵懂懂中彼此接近、相互吸引、相互帮助,最终实现个人目标的实现。在这个“接近、吸引、实现”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正确的“路径”,充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充分利用集体发展的加速度效应。作者认为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组织要善于为个体创造平台,以便于个体实践拉动模式。
评分看完一遍,开眼界。这本书是在开智学堂微信Oliver Ding的文章中得知,互联网思维推荐书籍,这本书属于“道”的层面来讲,个人和企业如何从传统的推动思维转化为拉动式思维。我自己的收获,从大脑的处理过程来看,还停留在feeling(感觉)阶段,需要重新读一遍进行思考和列出行动。但是文中的内容读第一遍的时候很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