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本书是纳博科夫第四部小说,讲述了间谍斯穆罗夫的一生。读者到最后才意识到本书的叙述者就是斯穆罗夫他自己。由于他的身份特殊,他只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观察别人,并且保护他的身份不被识破。他最后因为不堪别人的羞辱而自杀,却在死后受到更大的羞辱。《眼睛》关注个人身份的性质,并指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人只能通过他理解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来定义。
这本书说实话,就80页卖15.。。真心有点亏啊。。。当时没看字数,拿到手里后都愣了。。。这么薄。虽然书薄,看起来却有些费力。断断续续的用了两个小时看完了。 老爷子是个狡猾的作者,希望用各种方式去挑逗读者,又不告诉读者答案。这本书也是这样,表面上是个因为被...
评分一位严肃的心理学家可以透过我雨滴般晶莹的密码文字分辨出一个灵魂化解的世界,在那里可怜的斯穆罗夫的存在只取决于他在别人头脑里的反映,而他们的头脑接着也像他的一样,被置于同样离奇的镜子似的窘境中。故事的结构戏拟侦探小说的结构,但说实在的,作者否认有任何玩弄、迷...
评分曾经有人这样比喻纳博科夫的叙述:从A点到B点,他选择最曲折的道路。我看过他的数本小说,对这句话很是赞同,纳的小说情节很少有出彩之处,但其风格却是独树一帜。所谓风格,纳曾经说,就是能让你一眼看出这篇文字是出自普鲁斯特而非福楼拜之手的最直接表现(大意)。也可以...
评分倒不如给人一个模糊的世界 反正也不能,将一朵花的 香气收纳入瞳孔或心灵 你陌生又破碎--你的名字 你面具后面的脸,泪水涟涟 头顶晚霞的颜色里有微暗的火 那么多眼风飘来,如碎石如冷钢 被遮蔽的眼睛本应如明镜 倒不如,不给人一个世界
评分“卡什马林带走的是斯穆罗夫的另一种形象。哪种形象,这有什么区别?因为我并不存在:存在的只不过是反映我的成千上万面镜子。我多认识一个人,像我的幻想数也随之增加。他们在什么地方生活,它们就在什么地方增殖。只有我一个不存在。然而,斯穆罗夫会继续活很久。那哥儿俩,...
冷冽
评分评
评分沉闷 压抑。 弃。
评分这本绝对最体现老纳独特的卡片创作法的文本,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写,然后再填充和拼补。真的好难读。
评分感冒,恍恍惚惚的,现在觉得一切都好遥远,都飘起来了,现在打字的人也不是我。像在做梦一样,任何事情都伤害不了我,任何事情都只是符号性的事件,都只是事物的属性。现在没法看一些有情节的东西...人类啊,你们都太认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