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纳博科夫第四部小说,讲述了间谍斯穆罗夫的一生。读者到最后才意识到本书的叙述者就是斯穆罗夫他自己。由于他的身份特殊,他只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观察别人,并且保护他的身份不被识破。他最后因为不堪别人的羞辱而自杀,却在死后受到更大的羞辱。《眼睛》关注个人身份的性质,并指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人只能通过他理解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来定义。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纳博科夫的叙述:从A点到B点,他选择最曲折的道路。我看过他的数本小说,对这句话很是赞同,纳的小说情节很少有出彩之处,但其风格却是独树一帜。所谓风格,纳曾经说,就是能让你一眼看出这篇文字是出自普鲁斯特而非福楼拜之手的最直接表现(大意)。也可以...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就80页卖15.。。真心有点亏啊。。。当时没看字数,拿到手里后都愣了。。。这么薄。虽然书薄,看起来却有些费力。断断续续的用了两个小时看完了。 老爷子是个狡猾的作者,希望用各种方式去挑逗读者,又不告诉读者答案。这本书也是这样,表面上是个因为被...
评分【读品】罗豫/文 纳博科夫的文学动机向来孩童般单纯,除玩乐之外别无所骛。然而在智力和感觉的敏锐度上,他又是一个阅书无数、功力深厚的老江湖。两相结合,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可视作高级的精神游戏。这本仅仅80页的《眼睛》中,纳博科夫把人类最古老的谜题——灵魂,塑成一...
评分好吧我承认这书我看得有些吃力。我向来看译文书都这样的这很正常。我曾一度以为自己无法读懂这本书心想就别丢人现眼的在这里写书评好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我看了就该写些什么哪怕只有一字半句三言两语的要不我花那么多时间去细嚼慢咽做什么。 关于《眼睛》,有篇...
“因为我并不存在,存在的只不过是反映我的成千上万面镜子。我多认识一个人,像我的幻象数也随之增加。他们在什么地方生活,它们就在什么地方繁殖。”
评分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你终于结束了落魄潦倒的生活,不再和胖乎乎的傻女人做爱,不再拖沓,不再抬不起头,因为你给了自己一枪。你自由了,你开始穿行于时空之镜,去看望那个你曾爱过的姑娘,她如何爱上别人,又如何不爱你,一个怎样的误会,让你以为自己有机会,又瞬间失望。你以他人之身,去喜悦,去毁灭,成为浪荡的游魂。最后,你以纳博科夫式泪目结束自己。
评分试验性的解构,纳博科夫还是应该读原文,翻译差一点儿就给他的语言减分了
评分幽魂与蜻蜓之眼
评分对蝴蝶是真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