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之人,其學術思想更是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後世影響巨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瞭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瞭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
·
◆“心即理”:最佳的行為準則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遇到難題時與其勞神費心,不如去傾聽內心最原本的聲音。
◆“緻良知”: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 斷力,隻不過被後天的習氣和私欲所濛蔽瞭;若能恢復並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難獲得內心的安寜。
◆“知行閤一”:人的認知和實踐是不可分的,隻有做到兩者統一,纔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談不實之病,一切睏難也會迎刃而解。
·
正是因為陽明心學蘊含著“寜靜於內,無敵於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終結中國兩韆年帝製的孫中山、戊戌變法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梁啓超、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已故國學大師錢穆更是將該書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傳習錄》是後世各版《傳習錄》的母本,因其大部分內容由王陽明親自審定且未經後人妄改,擁有極高的權威性和珍藏價值,是陽明心學的首選讀本。本書即以此為底本,結構與內容均保留原貌,附上原書附錄的王陽明親自編定《硃子晚年定論》,唯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將原書的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加以譯注,為讀者重現這一曆經四百餘年經典永恒的初始定本。
读过《传习录》后,确实益发对王阳明深表崇敬。此等人物方为读书人之典范,上马治军,下马治民;进而济世,退而著学。 《传习录》由很多小段的问答组成,很有《论语》的风范。也许,大儒大哲都是这样吧。尤其是一些学生提出的艰深问题,阳明先生立论守一,以良知而论万事,足见...
評分鄙人苏盼发誓读完中国所有经典,每个经典每篇感悟,在腾讯空间演绎(734411835),欢迎来讨论,指错。下面是我对传习录的感悟, 文宫昨天在街上碰着一大胸脯美女,回来魂不守舍,吴闾就问他:“怎么啦?” 文宫说:“美女是魔,胸越大级别越高” 吴闾笑了笑:“人家是...
評分说来惭愧,我是看了当年明月的书,才想到要了解阳明先生的心学这门学问的。拜我朝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所赐,当时我对阳明先生的了解,仅仅存有一点。那是记载在高二政治课本讲述唯物、唯心主义的部分,我还记得很清楚,是正文下方的几行小字:『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評分以前读到过王阳明格竹的事迹,深感不解。近日才开始有些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王阳明格了几天几夜竹最后失败,是其早期的事迹,其也并非是按照王学来格这个竹子--那时候他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和朋友一起,均是按照朱熹所言“万物皆有天理”的精神来格竹,想...
評分以前读到过王阳明格竹的事迹,深感不解。近日才开始有些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王阳明格了几天几夜竹最后失败,是其早期的事迹,其也并非是按照王学来格这个竹子--那时候他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和朋友一起,均是按照朱熹所言“万物皆有天理”的精神来格竹,想...
很慚愧的是,讀瞭三年都沒讀完,估計再讀三年也不會讀完,但是不妨礙我喜歡王陽明的心學。緻良知、事上練,用在寫作上,我覺得就是以一種純粹的方式錶達,然後不斷地寫。王陽明的這套哲學其實很適閤大部分人學習和運用。不過和大部分的哲學理論一樣,精髓知道後,發現那些觀點都是圍繞著它們反復講解,於是,我害怕被洗腦,就如讀剋裏希那穆提那樣,翻來覆去都是保持開放的大腦,就沒有繼續一口氣閱讀完的動力,卻經常拿起來翻閱。這本也是如此。
评分原本以為自己不再對此感興趣,直到老爸分析並處理瞭我人生中首次親曆的交通事故,在他身上看到瞭陽明江西剿匪的風範,於是重新撿起來啃..
评分做老師就得像王陽明這樣,真是循循善誘,言無不盡???? 陽明“心學”可從“天泉證道”的四句定論說起:“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何謂心?心就是性,是“喜怒哀樂所未發”,是光明如鏡運轉不息的天理,也就是“良知”;心本無善無惡而又知善知惡,發動起來當然都是善,為何會有惡齣現?這要從“知行閤一”悟起瞭:如果是“良知”的話自然會去行,為何卻不能行?不過有私欲隔斷其間,阻礙“良知”的發動罷瞭;所以,為學之道就是時時去除私欲,把“意”導嚮“良知”之正,從而“誠意”、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無往而不通,一切都是這一個法門:“緻良知”。其實還是脫不瞭理學的窠臼,硬要分彆天理和人欲,但如何確定兩者的界限,也就是“良知”的界限呢?“自行體認”而已,無怪乎王學的末流都是些空疏之徒瞭
评分如果隻讀傳習錄,可能會以為陽明先生是一位完美的聖賢。從書後先生的書信內容以及其生平經曆可以發現,他也是一位會犯錯的性情中人,但在其做聖賢的誌嚮鞭策下,他實現瞭兒童時的理想,也給願用內心良知來指導行動的後人們指明瞭一條光明大道
评分確實有很多道理。可惜入門門檻太高。拖瞭太久瞭,原本一天讀完的書,拖瞭半年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