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與傢國興衰

《資治通鑒》與傢國興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張國剛
出品人:
頁數:412
译者:
出版時間:2016-8
價格:48.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101119473
叢書系列:中華書局經典學術
圖書標籤:
  • 資治通鑒
  • 曆史
  • 張國剛
  • 中國曆史
  • 中國史
  • 中國政治
  • 國史
  • 2016
  • 曆史
  • 通史
  • 資治通鑒
  • 司馬光
  • 傢國興衰
  • 政治
  • 王朝更迭
  • 史學
  • 古典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張國剛教授潛心研讀《資治通鑒》數十載,以縱橫東西文化的視野廣度、貫通古今曆史的思維深度,精心選取《資治通鑒》中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二十個關鍵點,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傢、經世治國之道。

《<資治通鑒>與傢國興衰》從《資治通鑒》文 本齣發,關照影響傢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戰國前期三傢分晉至大唐盛世終結的中國曆史,書中不乏忠於原典的曆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鈎沉,更有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曆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傢解讀曆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緻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為清華大學本科生、學堂在綫網絡課堂以及社會各界講授《資治通鑒》,頗受歡迎。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傢庭與社會》《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交流史論》《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等。

目錄資訊

第一講 三傢分晉/1
曆史自古分分閤閤。三傢分晉的曆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是帶好隊伍,不光自己要謙虛謹慎地處理國務政務,而且要讓人願意跟你走,願意為你做事。同時,一個真正優秀的人纔,應該比彆人更加謙卑。有擔當、有事業、有未來的人,尤其將來可以成為領袖的人物,應該比彆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不是完全靠主觀努力就能夠解決的,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標堅定,又要步履穩妥,這是成事者應有的風度。
一 智伯覆亡/7
二 魏國崛起/11
三 吳起悲劇/17
第二講 商鞅變法/25
商鞅變法在中國曆史上的意義,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它不但奠定瞭秦國統一的製度根基,而且對之後兩韆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譚嗣同說過:“兩韆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變法提倡的價值觀,即不斷地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自己身份的觀念,把大傢的欲望都釋放齣來瞭,對成功的欲望,對財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這種欲望,就成瞭賈誼《過秦論》及後世執政者一直在探討的根本要旨。
一 去魏投秦/28
二 立信變法/30
三 商鞅之死/36
第三講 縱橫捭闔/45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至少有兩點特彆值得注意: 一是著名的遠交近攻,二是不拘一格延攬人纔。秦王嬴政啓用瞭很多從六國投奔來的人纔,這些人纔能夠真正把握到六國的命脈所在,讓秦國的統一大戰略得以順利展開。
戰略的製定是一方麵,戰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還要看領導層是否賢明,同時對方君主是否“配閤”。六國領導層比較昏庸,往往“配閤默契”地幫助秦國實施其謀略。
一 南取巴蜀/48
二 遠交近攻/52
三 逐客風波/56
四 破壞人纔/59
第四講 韆古一帝/67
商人呂不韋發現秦國質子異人“奇貨可居”,幾方斡鏇,將異人推上太子的寶座。從彆人的需求齣發,達到瞭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呂不韋的成功之道。
秦王嬴政是個顧全大局的人,他能改過遷善,能使用不同類型的人,並讓他們各盡其纔,所以成就瞭韆古偉業。但他沒能在製度上設計對權力的製約機製,沒能建設發展大一統國傢的配套軟件,成瞭後世君王的反麵教材。
一 奇貨可居/69
二 趙姬身世/73
三 茅焦之諫/77
四 始皇功過/81
第五講 亡秦必楚/93
劉邦起兵之初,一無傢世,二無德行,卻憑藉強大的人格魅力贏得張良等人的追隨。在入鹹陽之前,劉邦擁有什麼呢?一是一支獨立的軍隊,二是仁義甲天下的江湖聲譽。
整個戰爭,項羽都在自己打,誰也打不過他;而劉邦卻自始至終在下一盤棋。劉邦最大的本事,在於他會用人,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一 高祖起兵/97
二 先入關中/100
三 鴻門宴/107
第六講 楚漢之爭/115
在與項羽的對抗中,劉邦實際的工作是建立統一戰綫。他一直在爭取團結所有跟項羽不和的人、過去反對項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夠跟項羽單獨作戰的人。
項羽長嘆“天之亡我,我何為渡”,看上去是英雄氣概、殺身成仁,但從領導者素質的角度講,這是在逃避責任、逃避奮鬥。
一 漢王拜將/118
二 陳平獻計/123
三 韓信將兵/129
四 垓下之圍/133
第七講 西漢開國/137
劉邦建國後,花瞭相當大的氣力來解決功臣問題。對異姓諸侯王,劉邦未必一定要在肉體上消滅他們,但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不能危及國傢安全。劉邦封賞功臣昭示瞭兩個問題,一是開始重視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誠為第一的價值觀。
漢承秦製立國,但沒有用苛嚴的秦政,而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盡量為百姓創造自由寬鬆的環境,讓他們去創造財富,是為“文景之治”。
一 漢承秦製/139
二 兔死狗烹/145
三 封賞功臣/150
四 諸呂之亂/157
五 文景之治/162
第八講 漢武大帝/169
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儒外法內,王霸雜用。他一方麵“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另一方麵在實際選拔人纔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實際乾纔。
漢武帝熟諳權變之道。原則、製度是不變的,而社會和世事是不斷變化的,兩者之間難免會有不契閤之處,采取變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權變之道來處理,是最好的選擇。
一 金屋藏嬌/172
二 漢傢故事/173
三 武帝功過/179
四 巫蠱之禍/181
第九講 昭宣中興/187
從昭帝霍光輔政到宣帝親政,其間的四十年,史稱“昭宣中興”。霍光沒有文化,沒有戰功,僅依靠謹慎、機敏爬到瞭人臣權力的巔峰,體現瞭他的政治魄力。但當他的權力大到沒有什麼可以製約的時候,自我膨脹使他聽不進任何人的建議,自己不知進退,又疏於對傢人的約束,最後滿盤皆輸。
一 霍光輔政/189
二 宣帝繼位/195
三 霍光之死/197
四 禍萌驂乘/203
第十講 王莽始末/209
王莽在時代理論營造的氛圍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萬人推戴下,和平演變登上瞭帝位。有道是,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王莽手上的權力,是骯髒的。
西漢在王莽的禪讓中,壽終正寢;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改革中,也灰飛煙滅瞭。王莽沒有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能力,卻設法坐到瞭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國傢的災難,也置個人於危險的境地。
一 純儒起傢/211
二 萬人擁戴/215
三 新莽改革/219
四 王莽末路/222
第十一講 光武中興/229
南宋的陳亮認為,中興之盛,沒有能超過光武帝的,他的功業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靠人的謀略——“有一定之略,然後有一定之功”。
劉秀是個寬厚的人,也是個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無論精明還是寬厚,劉秀都是從事業的需要齣發的。
一 少年有誌/231
二 榻下之對/233
三 劉秀立國/238
第十二講 士風矯激/251
桓帝和靈帝時期,宦官掌握著朝廷大權,士人羞與為伍,卻又與之爭權奪利。他們實現自己政治和經濟訴求的途徑,是利用輿論工具: 第一批評時政,評騭公卿;第二互相抬高,激揚名聲。
東漢的士人們標榜自己的行為是為瞭伸張社會的正義,但實際上這種行為背後潛伏的卻是自身的政治訴求和經濟利益。他們鼓動全社會瘋狂,實際上無助於社會的進步。
一 宦官專權/253
二 清議名士/254
三 黨錮之禍/259
第十三講 曹操成敗/265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三國誌》中的曹操很正麵。如果曆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麵形象,少年李隆基怎麼會以阿瞞自詡呢?
年輕時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準的審時度勢的判斷力,這使他在數次大事關頭都能處理得當,未屆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卻也躲不過人性最低級的弱點——驕傲輕敵,他被之前的勝利衝昏瞭頭腦,赤壁之戰慘敗而迴。
一 機警權變/267
二 亂世奸雄/270
三 成敗關口/273
第十四講 劉備百摺/275
劉備在江湖上的美譽度,隨著他一次一次兵敗而不斷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睏境中求生存,藉力發力,則是他仁厚之外堅忍、通權變的特徵錶現。比起曹操的雄纔偉略,劉備確實甘拜下風。然而他廣播恩信,“摺而不撓”,最終成就瞭一番偏安的霸業。
一 江湖聲譽/278
二 睏境機遇/280
三 赫然寂滅/282
第十五講 孫權偏霸/287
與父兄相比,孫權不善於挺矛操戈、衝鋒陷陣,他的特點是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屈身忍辱、籠絡人纔。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善於識人用人,能夠駕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過遷善,約束權力。但在古代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為,造成悲劇,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宿命。
一 父兄好漢/289
二 任纔善謀/291
三 處世用人/293
第十六講曹魏國運/301
與曹操的格局相比,曹丕實在相去甚遠。繼位之前發生的瑣屑小摩擦,曹丕卻在繼位後用帝王的權力來實施報復,其格局可見一斑。
曹魏政權,從曹丕到曹叡,片麵接受東漢末年的教訓,把權力集中於秘書,依靠秘書治國,導緻瞭大權旁落,江山不保。在集權時代,領袖人物的纔能和智慧,對國傢安全和治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曹丕稱帝/303
二格局有彆/307
三曹魏之弊/310
四明帝托孤/313
五司馬篡權/317
第十七講 西晉亂局/323
東漢之後,國傢分裂瞭近兩百年纔重現統一。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有統一之功。可是為什麼統一之後隻有三四十年,這個王朝就滅亡瞭呢?
製度是否符閤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是一個問題,有沒有能力強、閤適的人來執行製度,是另外一個問題。在帝製時代,一個政權能不能找到優秀的接班人,對於王朝興衰,非常重要。
一 三分歸晉/325
二 繼位風波/326
三 八王之亂/329
第十八講 隋唐霸業/333
從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到楊堅統一南北,結束瞭中國曆史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從入宮輔政到當上皇帝,楊堅隻用瞭幾個月的時間,難怪清代史學傢趙翼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來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楊隋者。短短三十幾年時間,楊隋就被李唐取代。罷黜高熲、廢黜太子楊勇改立楊廣,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轉摺點。
隋末起兵的各個勢力中,李密和李淵是最有實力的兩隊人馬。開始是李密占優勢,而最後卻是李淵得天下。為什麼呢?
一 北朝政局/335
二 楊隋代周/340
三 罷黜高熲/344
四 廢勇立廣/349
五 二李得失/351
六 天下歸唐/355
第十九講 治世明君/361
從馬背到龍椅,唐太宗李世民認識到文治教化纔能真正幫助他徵服天下。他能知人識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而不求全責備,起用瞭大批人纔輔佐他治國,這是他得以開創盛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皇帝製度下,對皇權沒有製度化的約束機製,因此,皇帝對臣下意見的準確判斷和自我約束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貞觀政要》所討論的重點並不是如何駕馭臣下,而是如何約束皇帝及其權力,這正是李世民超邁古今帝王的所在。
一 文武治道/364
二 治國用人/366
三 剋己納諫/368
四 律身“帝範”/370
第二十講 開天治亂/373
開元盛世到底有多盛?在一幅欣欣嚮榮的盛世圖景後,有沒有藏著亂世的危機呢?
唐太宗曾擔心的守天下問題,在其曾孫李隆基身上得到瞭應驗。晚年的唐玄宗,不僅做不到居安思危,在任賢納諫上也犯瞭嚴重的錯誤,再加上對自我約束的懈怠,促使瞭“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的輝煌一去不返。
一 玄宗其人/375
二 開元之治/379
三 盛世危機/383
四 浪漫天子/386
五 盛世終結/391
後記/393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原文:时人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什么大家都很失望呢?为什么“毁谤布流,应时折减”呢?“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要么你坚持不出来做官,真正成为一个名士;要么你出来就拿出一点济世安民的真知灼见...  

評分

第83页 作者对贾谊《过秦论》最后一句的理解:“秦朝的速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施仁政,一个是不该用打天下的方法治天下。” 对这种解释实在不敢苟同。再多引用一些《过秦论》最后一段的文字,“……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評分

阅毕清华大学张国刚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来相对轻松,作者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对他感兴趣的部分翻译过来予以相对通俗的表述,二是把自己的读了,那么,就算是经过别人消化过的内容,我认为,读了,也比不读要强。毕竟,读书之用在于启迪思想、指导人生。张国刚从三家分...  

評分

阅毕清华大学张国刚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来相对轻松,作者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对他感兴趣的部分翻译过来予以相对通俗的表述,二是把自己的读了,那么,就算是经过别人消化过的内容,我认为,读了,也比不读要强。毕竟,读书之用在于启迪思想、指导人生。张国刚从三家分...  

評分

原文:时人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什么大家都很失望呢?为什么“毁谤布流,应时折减”呢?“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要么你坚持不出来做官,真正成为一个名士;要么你出来就拿出一点济世安民的真知灼见...  

用戶評價

评分

書展買迴來,一口氣讀完,寫的深入淺齣,不覺贊嘆!個人認為是普及宋以前各朝重大史實的極好的資料。

评分

司馬光要砸剛!!!

评分

上過學堂在綫的《資治通鑒導讀》,評分打給課程。

评分

著眼於領導、用人方麵,通過資治通鑒與其他史書所載史實,闡發得失。略有可觀。

评分

司馬光要砸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