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动物不需要历史感,而人类需要。
该书:作者社论观点的合集,书籍很大一部分描述历史、人文社科、对相关人物的回忆。对于作者描述的历史、人物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索性略读或直接跳过。而有几小篇,我的确受益匪浅,感受到作者的力量:“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
评分 评分作者原本想取名《人文科学的危机》,着实切中本书要义,中二编辑偏要取个《天才为何成群结队而来》的名字,一开始差点以为是教育书籍而错过…… 虽然大多数所选文章只是媒体或演讲里的一鳞半爪,但是仍能窥见中王汎森的治学态度和历史见解,最喜欢的是论述当代史学危机来自于文...
评分王汎森先生这本小册子所收录的文章,大部分都在各公号内传播了多年。很多已成为经典,如《如果让我再做一次研究生》。如今结集,还是买了一本,又重读了一遍。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个中原因,我想在其《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一文中有很好解释,他说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评分还算有意思,读起来很轻松。其中有两点印象很深,一是王汎森说到他在服兵役的时候,碰到很多老军人,他们都认为有学术的人可以担当重任,伟大的军事领导必须是学者,而西方就没有这样的观念。二是中国的老先生比较看重学生的“底子”,比较在意一个人在多少岁前要读完十三经、四史,讲究读书要有顺序,而西方学者更看重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否能解决问题。
评分杂文集,所收文章互有重复,也有泛泛而谈,但总体仍有获益。 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深大抵两点: 一是谈学习中的读书,读书不可漫无边际。我自己读书,不勉强自己,读不来的,也许是水平不够,或是资质太差而读不懂,要么就是没有兴趣。可兴趣还是太过宽泛,有时总不免主次不分。这是该自警的。 二是量材适性的问题。人皆有所长,只不过体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已。数学好的人,英语未必就好,反之亦然,就是这么个道理。人总不是样样擅长、种种精通,还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好。我资质不高,读书学习只得大量阅读、精抠字句,以求在诸多观点中锤炼自身,以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样想来,是幸也不幸。所幸是非催逼自己勤用功、精读书不可,不幸处是意识到自己非大才,唯自知之明算是一贯保有。 读书至今,我才明白,能看清自己的,只有自己。知己者,唯己耳。
评分希望全国理工科大学生能够人手一本 编辑要挨打,错字很多 姚崇吾都能错……
评分希望全国理工科大学生能够人手一本 编辑要挨打,错字很多 姚崇吾都能错……
评分杂文合集,涉及当代史学反思、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回忆类几块,看起来非常轻松,标题选自其中一篇文章,王认为学术最有生命力的时候,通常是围绕一两个重要的、有原创性的大师而长期讨论,交互感染之下,杰出学者最容易成群出现。关于研究生的两篇文章已经算是第三次阅读了,多少明白自己确实不适合搞研究,王指出的问题多有扎心之处。关于当代人文危机问题,王虽然指向台湾,但显然也包含了大陆及世界性的总体情况,关于人文的意义历史的价值与运用,王大师倒是语重心长,虽然略有老生常谈的味道。读书方法颇为受用,至于“论文文化”与“书的文化”的思考,电子检索等数字化与传统读书法的关系,西方理论的参考意义等观点十分认同,另余英时是真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