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伟,男,生于1970年,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追迹三代》、《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等专著。
本书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对河南龙山文化(虽然我不同意这个概念)颇有梳理之功,将各主要遗址介绍得明明白白(有否堆砌文字之嫌?),并用统计学数据来论证遗址的归属(虽然我觉得这个统计可能会有问题),作者用力堪称至深。2019年二里头博物馆开馆,名“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导致二里头和夏又火了一...
评分在普通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中国开始正式成为一个国家是从大禹一族建立夏朝开始的——所谓“三代(夏商周)之治”历来是儒家寄托政治理想的远古黄金时代,司马迁《史记》中在远古的“五帝”之后记载的第一个王朝本纪也是“夏本纪”。借用考古学家许宏的话说,夏朝堪称“最早的...
评分 评分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让人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一些关键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严谨规范的定义,一些基本的学科工具方法也缺乏坚实的理论建构,然后一群人就使用着这些概念和方法作为核心议题和工具争论不休,这样的情景很难称得上科学吧。是不是...
评分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让人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一些关键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严谨规范的定义,一些基本的学科工具方法也缺乏坚实的理论建构,然后一群人就使用着这些概念和方法作为核心议题和工具争论不休,这样的情景很难称得上科学吧。是不是...
拼凑很强。考古学在没有确定情况下何谈重建。。还不如老实讲点确定的东西。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考古,历史学都一样。现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罗列再多夏朝文献,跟考古能直接挂上么?两张皮。这点上我更喜欢许宏老实承认局限性。
评分翻过,资料罗列,立论和方法都单薄可笑。信古派也就这几把刷子嘛
评分1、如果没有文字证据,则传说与考古始终两张皮。2、在没有文字证据的情况下,其他的尝试不免附会。玄圭如果有,也类似玉玺,如何能是牙璋。3、没有证据才是信,谈信就无需谈证据。
评分从历史语境中重建夏文化,首先肯定文献记述中夏文化史实上的正确性,然后根据其中标志性的禹征三苗、禹锡玄圭与考古遗址上河南龙山文化对石家河文化的替代与牙璋的扩张来确定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进入夏纪年,最后根据偃师商都、郑州商城的建立,大师姑、望京楼城址的改建说明夏商分界在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与二里岗文化下层阶段。作者试图在方法论上做到创新,认为出土的物质文物需要严谨的看待,要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确定典型特征,并以发生剧烈变化的考古学证据方可说明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而非研究者自行进行的主观认定,换言之,要提高考古学的“科学化”程度,不能量衣裁体迎合需要,而是要实事求是的研究。
评分作者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但在厘定复杂的文化谱系问题时,作者孜孜不倦所用的“统计”方法所得结果越是明晰,便越与作者从考古学角度构建夏代信史的雄心不相匹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